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貴州省中部地區草莓種植面積逐年擴大。由于區域內特有的氣候優勢極有利于草莓花芽的四季分化,草莓種植已從單一的模式發展為露地栽培、大棚促成栽培、脫毒苗繁育等多種生產經營模式。僅在安順市西秀區東關2003年的種植面積已達73.33公頃,主栽品種為章姬、紅央、童子1號等,年產鮮果7萬千克,草莓種植已發展為當地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但在生產中,草莓白粉病的發生較為突出,尤以大棚種植發病最重,在草莓整個生長季節對葉、花、果實構成全程危害。發病最為普遍時株發病率高達80%,減產損失達30%,成為秋冬茬草莓優質高產的主要限制因素。為此,于2002~2003年在安順西秀區東關草莓大棚基地對草莓白粉病的發生危害情況進行調查,同時探索實施無害化治理策略及應用技術。經調查和防治實踐證明,充分利用保護地生態的可控性,合理應用無害化防治技術,能有效控制該病的發生危害。
1.病原及危害癥狀
草莓白粉病病原屬子囊菌亞門真菌。菌絲體生于葉兩面、葉柄、嫩枝及果實上,子囊果褐色。
草莓白粉病主要危害葉片、葉柄、花、花梗及果實。葉片受侵初期在葉背及莖上呈現大小不一的暗污斑,隨后在葉背病斑上產生白色粉狀物。后期病斑呈紅褐色,并向全株擴展,隨病情的加重,葉片向上卷曲變形,呈湯匙狀,葉質變脆,最后病葉逐漸枯焦。花蕾、花感病后,花瓣變為粉紅色,花蕾畸變。早期受害,果實停止發育、硬化干枯;后期受害,果實著色差,其表面明顯覆蓋白粉,嚴重影響漿果品質及產量。
2.侵染循環及發病條件
病菌多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寄主上一代一代地完成周年循環。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到寄主葉片上,萌發產生芽管和吸器侵入,病菌分生孢子在生長季中繁殖迅速,5~7天后形成新的分生孢子飛散傳播進行再侵染。病害在整個生長季節不斷重復發生、擴大蔓延。
在病原存在的前提下,病害能否流行取決于溫濕度和寄主的長勢。溫度和濕度是影響草莓白粉病發生流行的重要因素,溫度在15~25℃范圍內,相對濕度高于80%時病害蔓延很快,表現為較典型的低溫高濕型特征。在保護地的溫濕度條件下,此病在11月至次年3月發病普遍,4月為高峰期。基肥不足,土壤缺水,植株生長衰弱;或澆水過多,氮肥過量,植株徒長均有利于病害發生。
安順市早春陰雨連綿,光照不足,溫棚內溫度相對穩定適宜,通風不良,濕度過高,棚室內壁及葉面有較多結露形成,極利于病原物的萌發和侵入。
3.無害化防治技術
3.1選用抗病良種,假植培育壯苗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治白粉病最經濟和有效的辦法。實踐表明,鬼努甘、童子1號等淺休眠品種具有耐低溫和弱光,抗白粉病的良好特性,適宜大棚促成栽培。章姬雖較易感病,但因其著果一致,畸果率低,在加強病害防治措施的條件下仍不失為黔中區域適宜栽培的品種。
假植是實現培育壯健植株,增強抗病能力,促使草莓優質高產的關鍵措施。在定植前約25天,將具有2~3片展開葉的子苗帶土假植于營養缽內,澆水遮陰,追施薄肥,待新葉展開后,打掉底葉,再行定植。此項措施可顯著促進草莓根系的發育,壯大新莖,增強植株群體抗逆能力。
3.2加強棚室管理,實施健身栽培在定植前10天,按2000千克/667平方米有機肥對配100千克生石灰均勻與土拌合,整畦理溝,灌水蓋膜,利用有機肥腐熟和蓋膜產生的高溫酵熱清潔土壤,消滅菌源,豐富土壤肥力,以保證植株生長健壯,增加群體抗逆能力。及時整理植株,在草莓生長期間,應及時摘除衰老底葉、弱葉和病果,保持棚室整潔通透,雨后及時排水通風換氣,控制濕度。適量疏除次花蕾、花序頂果及弱勢側芽,確保養分集中,著果整齊。通過上述培管措施優化棚室生態環境,強化自然控害性能,同時,及時剪(拔)除帶病的匍匐莖及帶病植株,并清除田邊腐枝爛葉,一起帶到棚外燒毀。嚴禁將病殘葉丟棄在園地四周,避免病菌借雨水和氣流進行再侵染。
3.4調節溫濕度,增強棚室通透在病害發生高峰期的4~5月,開啟棚室氣口動態調節溫度和濕度,控制發病環境,通過適時放風使白天棚溫控制在25℃左右,夜間控制在15℃為宜。結合防寒保溫,在冬前覆蓋地膜和花前加蓋中棚,能有效控制土壤水分的散失和棚膜內壁結露形成,從而降低棚室濕度,增強通風透光性,減少病害發生。
3.4輪作保護地種植草莓最好實行輪作,可減少病蟲源,以減輕病蟲危害。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