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魚類是生活在水中的變溫動物,水溫的變化,與魚的生長密切相關。冬季降臨,水溫下降,魚也就隨之進入越冬狀態。從十月中旬水溫降至10℃左右,魚類基本停食開始,至來年四月初解凍,魚類開食的這一段時間,稱之為越冬期。
魚類越冬期間,每年都有漁池發生死魚現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為了提高魚類的越冬成活率,筆者研究了有關魚類越冬水域的理化、生物狀況的特點和魚類在越冬期間的生理變化,以及并塘越冬的注意事項和越冬期的管理方法等。本文將介紹魚類越冬的環境條件和技術特點。
一、越冬池應具備的基本條件
1.水深應保證越冬池不凍水層在1.5米以上。由于越冬池在長期的封凍期中,池水不斷滲漏,因此,只考慮入池時的水深是不夠的,要注意越冬池的水位變化,及時采取補水措施,使越冬池水保持在要求的范圍之內。
2.底質池底要求平坦,淤泥厚度應在10厘米左右,因淤泥中含有大量的腐殖質,雖能起供肥、保肥和調節水質的作用,但過多的淤泥在分解過程中,將消耗大量氧氣容易造成缺氧。所以越冬池的底泥應盡量加以清除。
3.水質魚類越冬用水不宜使用原塘老水,最好兌入一半以上的新水,水的透明度應大于35厘米。水中保持有一定數量的浮游植物,利用冰下光合作用,補充水中的氧氣,可以起到改善水質的作用。
4.水源越冬池最好臨近水源或利用周圍的漁池儲水,以備必要時為越冬池補水。水源的水質要符合養魚用水標準,如果使用井水等地下水,要設法先增氧暴氣,以提高其氧含量,排出有毒的硫化氫等有害氣體,以保證魚類越冬安全。
對越冬池的面積無特殊要求,只要出池方便,大小均可,最好面積為10畝~20畝。
二、越冬水體主要理化因子的變化規律
1.水溫結冰越冬池冰下水溫常出現垂直分層現象,近冰層水溫一般在0℃左右,向下逐漸增高,如水深達1.5米以上,底層水溫可達4℃。冬季魚類一般集群在深水處。越冬池的水溫垂直分布情況見表1。
如果采取循環水或補水等增氧措施,冰下水溫的自然垂直分布將被打破,底層的水溫可降低到0.2℃,當停止注水后,水溫會自然回升但底層的水溫一般不會再達到4℃。
2.冰下照度除冰上積雪厚度達50厘米以上,冰下水層都能有一定的光照。照度的大小與冰的透明度和積雪的厚度密切相關,而與冰的厚度關系較小。明冰,無論厚薄,透光率可達30%以上,最大為63%。烏冰透光率一般為10%左右,最大為12%。覆雪20厘米~30厘米,透光率大大降低,僅為0.15%。山東濱州市冬季不太寒冷,冰厚大都在40厘米~45厘米左右,且有時中午融化,然后再凍結,這種烏冰的透光性差,雖然冰并不厚但冰下的透光率大大降低。越冬期間如能及時打掃積雪,保持較高的透光率,水下的照度基本上可以滿足藻類光合作用的需要。這對改善越冬水質,提高溶氧含量是十分有利的。
3.水質魚類越冬池的放養密度比飼養池高。而池面結冰后,水與空氣隔絕,形成了一個不受大氣影響的小環境。因此,魚類和水生生物的代謝活動及有機物質的分解均在這個小環境中進行,故氧的消耗和代謝廢物的產生會使水體的理化、生物狀況發生很大的變化。
⑴溶解氧。結冰后水中溶氧量的變化與池中浮游植物的種類和數量,水生動物數量,底質和冰的透光性等有密切關系。冰下水中溶氧來源于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等的光合作用。水中溶氧量在封冰期的變化趨勢取決于浮游植物的日產氧量和生物及底質等日耗氧量的平衡狀況。如果浮游植物日產氧量大于生物呼吸和有機物氧化等的日耗氧量,那么水中溶氧量則逐日增大;如果浮游植物的日產氧量小于生物呼吸及有機物氧化等的日耗氧量,水中的溶氧量則逐日減少。越冬期間水中的溶氧量和日凈產量與池水中浮游植物的種類、數量和冰的透明度有密切關系。綠藻(衣藻、小球藻等)、金藻(棕鞭藻、單鞭金藻等)及硅藻(針狀菱形藻、角刺藻等)的光合作用的強度大,日產氧量多,而隱藻產氧量較少。明冰透光性比烏冰和覆雪好,因此,在同樣情況下,前者比后者產氧量多。
浮游植物較少的池塘水中溶氧量的變化規律,一般是在封冰后,水中溶解氧逐日減少。剛封冰時,水中的溶氧量可達11毫克/升~15毫克/升,隨后由于耗氧量大于光合作用產氧量,溶氧量逐漸降低,在融冰前最低,有時降到2毫克/升~3毫克/升以下。這種情況是十分危險的。
越冬池溶氧量的垂直分布情況與池水透明度有密切關系。當池水浮游生物多,透明度低,冰下照度隨水深而遞減,各水層的浮游植物產氧量也隨照度削弱而遞減,加上底層有機物分解耗氧,所以通常表層溶氧量高于底層。但是,當冰的透光性好,池水透明度大和水較淺時,光照可直接射入底層,整個水層的浮游植物都能正常進行光合作用,加上有時底層的浮游植物量多于表層,此時,底層的溶氧量常高于表層。
⑵二氧化碳。封冰后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逐漸增多。水中的二氧化碳主要來源于有機物的氧化分解和水生生物的呼吸。由于二氧化碳的積累,水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逐日增加。據記載,越冬期間水中二氧化碳的最高含量為174毫克/升(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超過60毫克/升對魚類有害,超過200毫升/升,可致魚類死亡;尤其是在缺氧的情況下,二氧化碳增加還會加快魚類死亡)。這是十分危險的。所以水中要有一定數量的浮游植物,利用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來降低二氧化碳對水質的影響。
⑶硫化氫。在封冰后缺氧的情況下,硫化氫是在還原細菌的作用下還原水中的硫酸鹽和有機物(蛋白質)的礦化分解產生的。硫化氫是一種有毒物質,對魚類有極強的毒性,即使水中含有極微的硫化氫也會造成魚類中毒死亡。同時,它的氧化還要消耗水中氧氣,1毫克硫化氫氧化需消耗水中1.4毫克的氧。因此,在產生硫化氫的水體中,溶氧量會迅速下降。不過在不缺氧氣的情況下很少發生。
⑷pH值。封冰后水體由于二氧化碳的積累,pH值會逐漸降低,由弱堿性變為中性或弱酸性。
各種水體的理化因子的變化情況是不同的,對水較深、淤泥和有機物較少的水體來說,水體的理化因子相對變化較小,越冬安全系數也高。反之水較淺、淤泥厚、有機物質含量高的水體,各種理化因子的變化較大,魚類越冬效果差,危險性也大。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