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外傷:斗魚的好斗使其難免體表有不同程度的外傷,此時應及時采取措施,以免傷口受細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其它病癥
治療:(1)將抗菌素,如青霉素、四環素等配制成濃度為2mg/l的溶液,浸泡魚體,每天換取一部分藥液,持續治療直至傷口痊愈;(2)在傷口處涂抹紅藥水,每天涂1~2次;(3)在2~3mg/l濃度的亞甲基藍溶液中浸洗魚體5~15分鐘;(4)用1%的孔雀石綠溶液涂抹傷口。
爛尾、爛鰭
病因:因運輸、清缸、撈魚時不慎碰傷魚體或斗魚互相撕咬而造成的傷口,被細菌和霉菌感染引起尾巴和鰭條潰爛。
癥狀:魚鰭和魚尾鰭條邊緣變白,傷口分泌黏液,嚴重時背鰭、腹鰭、臀鰭的鰭條殘缺不全,有時尾鰭鰭條軟骨間結締組織裂開而使尾鰭呈掃帚狀,甚至腐爛的鰭和尾脫離魚體,使斗魚失去觀賞價值。
治療:(1)用5mg/l的呋喃唑酮和1%的食鹽溶液浸泡病魚,以藥物治療的同時,通過投喂經消毒的水蚯蚓等新鮮活餌加強營養,增強抗病能力和組織再生能力;(2)每10公斤水中用5~10萬單位的青霉素水溶液浸泡魚體,并在魚餌中添加適量維生素(3)用1%濃度的呋喃唑酮水溶液涂抹鰭條破損處,每天涂抹1次,連續3~5次可促使傷口愈合;(4)每公斤水用1mg漂白粉或用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小時,水溫在20℃時高錳酸鉀濃度為0.5ppm,當水溫為25℃時高錳酸鉀濃度為1ppm,撈出后用漂白粉混合物涂抹患處,直至痊愈。
小瓜蟲
病因:是由原生動物的纖毛類寄生蟲多子小瓜蟲寄生于魚的體表、魚鰭和鰓上引起的,又稱為白點病。
癥狀:發病初期,斗魚縮鰭、食欲減退,反應遲頓,常在水草石塊上不斷磨擦身體,當小瓜蟲幼蟲在斗魚上皮組織間不停來回活動和鉆營時,魚體上皮組織浮腫;當幼魚吸吮魚體表皮組織的營養時,刺激魚體分泌出大量黏液,使魚體組織增生,形成白色斑點狀的胞囊。病魚全身覆蓋白色黏液猶如灑了一層白粉。其病程一般持續5~10天。
治療:(1)用0.3~0.4mg/l濃度的孔雀石綠水溶液在20℃水溫下浸洗魚體2小時,然后將病魚放入清水中漂洗1小時,以清除魚體附著的死亡蟲體和黏液,5~7天后進行重復治療;(2)用200~250mg/l濃度的福爾馬林與1~2mg/l濃度的孔雀石綠合劑浸洗魚體60分鐘,連續3次,然后放入清水中飼養60分鐘,在6天后重復用藥;(3)用2mg/l亞甲基藍溶液浸泡6小時;(4)用0.05~0.07%濃度的紅汞溶液水浴病魚5~15分鐘;(5)根據小瓜蟲不耐高溫的特點,提高水溫至28℃,數天后小瓜蟲胞囊自會逐漸破裂脫落,此時只需更換新水,并保持恒定的水溫;(6)將水溫加至30℃,在水中按0.05g/l的濃度加入硫酸奎寧,隔七天后重復治療一次,待痊愈后靜置3小時再恢復正常水溫。
豎鱗病
病因:水不清潔,魚體表個別鱗片脫落,飼養水溫過高時,由水型點狀單胞菌引起的魚病,又稱松鱗病、立鱗病。
癥狀:斗魚鱗片部分或全部向外張開,豎起呈松果狀,鱗片基部水腫,內積存有半透明或含水的滲出液,當輕壓鱗片時,鱗基會噴射出黏液。病魚鰭條基部和皮膚也都伴有輕度發炎、充血現象。斗魚沉于飼養缸底部,最后衰竭而死。
治療:(1)用1%食鹽水與1%小蘇打配制成混合液浸洗魚體10分鐘,并重復用藥治療(2)用2%濃度的氯化鈉溶液和3%的碳酸氫鈉溶液混合,每天藥浴兩次,每次10分鐘;(3)將病魚浸泡在0.5ppm的四環素水溶液中洗浴,每天兩次,每次1小時;由于目前尚未確定治療此病的有效方法,因此較難治愈,在春季水溫較低的易發季節要確保水質清潔,并維持適當的水溫。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