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爛鰓病
病原粘球菌。
癥狀病魚體色發黑,離群獨處,廢食。鰓絲腐爛帶泥,鰓蓋內側表皮充血,常腐蝕成圓形透明小洞,俗稱"開天窗"。草魚鰓瓣感染粘球菌后,病變區組織呈現不同程度的腐爛、潰瘍和侵襲性出血。青魚、草魚、鳙魚等養殖魚類都可發生此病,尤以危害草魚為主。水溫15℃以下,一般少見,20℃左右開始流行。
預防水深1米每畝水面(1畝=667平方米)用"殺菌紅"50毫升全池潑灑,每隔15天使用1次。或用0.5%"魚康樂2號"添加在餌料中,每15天投喂1次。苗種放養前用"苗種浸泡劑"按1∶5000比例稀釋后,藥浴3~5分鐘。
治療水深1米每畝水面用"殺菌紅"100~125毫升全池潑灑,配合使用"魚康樂2號"效果更佳。若病情嚴重或出現暴發性疾病時,可用1.5%"魚康樂1號"添加在餌料中投喂,3~5天為一療程。
2.豎鱗病
病原水型點狀極毛桿菌。
癥狀病魚體表粗糙,部分鱗片外張呈松球狀,鱗基部水腫,內部積聚半透明或含血色滲出液。爛鰭,鰭條基部充血,腹部膨大,眼球突出。病魚游動遲緩,呼吸困難,腹部向上,持續2~3天后死亡。該病主要危害鯉魚、鯽魚、草魚和鰱魚,每年春季流行。
預防冬季每次拉網出魚后,水深1米每畝水面用"殺菌紅"50毫升全池潑灑。
治療水深1米每畝水面用"殺菌紅"100~125毫升全池潑灑,病情嚴重時連用2~3次,或在餌料中添加1.5%"魚康樂1號",連用3天。
3.痘瘡病
病原病毒。
癥狀發病初期,病魚體表出現白色小斑點,上覆白色塊狀粘液。隨病情發展,白色斑點數不斷增加,病灶部位表皮逐漸增厚,形成石蠟狀增生物,形似痘瘡,故稱"痘瘡病"。主要危害越冬前后的2齡鯉魚。秋季至初冬和春季,水溫10~15℃時多發。近年來,由于網箱高密度養殖技術的發展,此病日趨嚴重,發病率逐漸升高。
預防開春后,水深1米每畝水面用"殺菌紅"50毫升或"高效滅菌碘"200~400毫升稀釋后全池潑灑,每周使用1次。
治療魚體開始攝食后,餌料中添加0.2%"超濃縮光合細菌"和0.3%維生素Vc,提高魚體免疫力。
4.水霉病
病原水霉菌。
癥狀俗稱白毛病、膚霉病。操作、運輸不慎魚體受傷,或低溫造成凍傷,或寄生蟲、細菌等感染造成原發性病灶,霉菌孢子從魚體傷口侵入,吸取皮膚中養料,在受傷病灶處迅速繁殖,蔓延擴展,長成棉毛狀菌絲。菌絲粘附傷口組織,使皮膚發生潰爛、組織壞死,隨病灶擴大,魚體游動失常,食欲減退,病弱死亡。該病多發于20℃以下的低水溫季節,以早春、晚冬最為流行。密養的越冬池,春季塘水清瘦或處于饑餓狀態的魚類易患該病。
預防魚苗入池前用"苗種浸泡劑"按1∶5000比例稀釋后,藥浴3分鐘,入池后用"殺菌紅"按水深1米每畝水面50毫升用量全池潑灑。
治療水深1米每畝水面用"殺菌紅"100~125毫升,全池潑灑。
5.小瓜蟲病
病原多子小瓜蟲。
癥狀蟲體大量寄生時,肉眼可見魚的體表、鰭條和鰓上布滿白色點狀囊胞,故又稱"白點病"。嚴重感染時,由于蟲體侵入魚體皮膚和鰓表組織,引起病灶部位組織增生,并分泌大量粘液,形成白色薄膜覆蓋病灶表面,鰭條腐爛。
預防放養前水深1米每畝水面用"魚蟲滅2B"50克經2000倍水溶解后全池潑灑消毒;或用"苗種浸泡劑"按1∶5000比例稀釋后藥浴苗種3~5分鐘。
治療發病后按水深1米每畝水面用"魚蟲滅2B"50克2000倍水溶解后全池潑灑消毒,2天后再使用1次。嚴重感染時,可用"魚康樂1號"以1.5%比率添加于餌料中,連續投喂3~5天。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