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2004年6月5日至15日,河南省南灣水庫水產站人工培育的鱖魚苗(約1.5cm~2.2cm)5萬尾陸續大部死亡,損失較大。經顯微鏡觀察,初步確定病魚體表和鰓均有大量斜管蟲寄生,感染率達100%,F將該病的流行情況記述如下,供同行參考。
一、發病情況
發病池塘水面3畝,水深1.2m左右。該批魚苗5月20日催產孵化,6月5日將魚苗放入網箱中,7日開始發病,12日大批死亡。養殖用水來源于南灣水庫,經蓄水池增溫后引入鱖魚池,微流水調節水質,日換水量30%~40%。水質參數如下:溶解氧大于5.0mg/L,pH為7.2~8.0,化學耗氧量為5.6mg/L,總堿度2.04毫克當量/L,硬度2.76毫克當量/L,氨氮0.42mg/L,亞硝態氮0.0070mg/L,硝態氮0.10mg/L,發病期間水溫范圍為23℃~28℃
發病初期,魚體表無明顯癥狀出現,僅少數個體浮于水面,攝食能力減弱,呼吸困難,開始浮頭,反應遲鈍,疑似操作不慎和剛上箱對新環境不適產生的應激反應;再加上水溫較高,根本沒有考慮斜管蟲感染。此后幾天持續陰雨、低溫,餌料魚供應不足,魚苗游動無力,在水中側游、打轉,每天都有少量死亡,至12日呈暴發性死亡。
二、臨床癥狀
死亡個體體色稍深,口張開,不能閉合,體表完整且無充血,鰓絲顏色較淡,皮膚、鰓部粘液增多。剪取尾鰭和鰓絲鏡檢,發現大量活動的橢圓形蟲體,在顯微鏡下觀察,一個視野內達100個以上。由于蟲體的強烈機械運動,引起黏液分泌增加和鰓絲腫大,導致呼吸困難而使大量魚苗死亡。
三、病原
蟲體分為背腹兩面,側面觀背面隆起,腹面稍平坦,腹面觀呈卵圓形。活體大小為0.042mm~0.058mm×0.026mm~0.044mm。背面前端左上角有一列剛毛。腹面左右不對稱,兩邊各有數目不同且長短不一的纖毛線,左側纖毛線8條~11條,右側纖毛線6條~9條,每條纖毛線長著一排纖毛,中間部分裸露。腹面前中部有一胞口,由大約16根~20根刺桿作圓形圍繞而成,呈漏斗狀,末端形成鉤曲。大核位于蟲體后部,橢圓形,大小約為蟲長的1/3;小核一個,球形,在大核后側。伸縮泡兩個,大小相等,一個在體前部偏右,另一個在體后部偏左。此蟲形態與陳啟鎏描述的鯉斜管蟲無顯著差別,故認為該病的病原是鯉斜管蟲。
四、防治措施
斜管蟲病一般流行于春、秋季節,最適繁殖溫度為12℃~18℃,20℃以上一般不會發生此病,主要危害魚苗、魚種,為苗種培育階段常見魚病。當水溫達到23℃~28℃時,因斜管蟲寄生并引起暴發性死亡的病例,至今未見報道資料。本次發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餌料供應不足導致魚體健康狀況較差,而且連續陰雨導致溫度下降,使池塘中的斜管蟲大量繁殖,從而導致大量魚苗死亡。
因此,針對鱖魚夏季斜管蟲病應采取如下防治方法:
1、防治措施:①苗種放養前用生石灰對蓄水池和養殖池進行徹底清塘消毒②注意孵化過程及暫養用水的消毒處理,苗種上箱或放養時,酌情用7ppm的硫酸銅和FeSO4合劑(5∶2)浸洗10分鐘~20分鐘;③餌料魚投放前,除"水花"外,每次都要用8ppm硫酸銅消毒10分鐘~20分鐘,避免餌料魚帶入病原;④斜管蟲在水溫20℃以上仍可大量繁殖,其危害性不可忽視。因此,魚苗魚種培育階段每兩天抽樣鏡檢是必要的。
2、治療方法:①用125ppm福爾馬林溶液浸洗病魚10分鐘~15分鐘,間隔24小時再洗一次即可治愈,或用18ppm~22ppm福爾馬林溶液全池潑灑,可一次性殺滅蟲體,但使用福爾馬林后,池水因浮游植物被殺死,水中缺氧,要特別注意增氧或增大換水量;②用2%~3%食鹽溶液浸洗5分鐘~15分鐘,間隔24小時再洗一次;③用20ppm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5分鐘~25分鐘,第二天再洗一次。
在本次暴發性死亡病例中,水溫23℃~28℃卻是適合斜管蟲繁殖的有利條件之一,這與以往的文獻報道有一定的出入。因此,斜管蟲繁殖并導致流行病發生的適合條件尚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