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隨著鳙魚在市場上逐步受歡迎,我市城郊大部分池塘由套養鳙魚轉為主養鳙魚。鳙魚產量由套養時的畝產幾十斤,發展到現在主養時的畝產上千斤。由于鳙魚養殖密度的增加,鳙魚發病率也逐年提高,死亡量連年上升,給養殖戶經濟上造成一定損失。
鳙魚溶血性腹水病是一種暴發性傳染病,又稱細菌性敗血癥,該病由細菌引起。病魚無死亡之前,多在池中漫游,背部發黑,病魚的口腔、頜部、鰓蓋、眼睛先行充血,而后鰭及魚體兩側呈輕度充血癥狀,腸道內食物較少。當死亡之時,體表充血加劇,肌肉充血或出血嚴重。病情較重時,胸鰭基部多有穿孔現象,有黃色液體流出,且多為右胸鰭,眼球突出較明顯,腹部膨大,肛門紅腫,輕壓腹部有紅色粘液流出,鰓蓋骨中央內皮腐蝕脫落,似開“天窗”,魚體較瘦弱,頭骨顯露。解剖魚體時,可見腹腔內積有黃色或紅色腹水。肝脾腎腫大,組織十分脆弱。肝、腎色澤變淡,呈貧血狀態,腸壁充血且半透明,腸道內充氣且含有稀粘液,腸內無食物,鰓絲呈灰白色,貧血現象嚴重,末端腐爛。
一、發病時間與水溫
該病發病期為3月初至11月中旬,水溫在9~36℃時發生,其中尤以水溫在25~35℃左右發病最為嚴重。該病可分為高溫時(28~35℃)的急性型(來勢猛,具有暴發性,高溫時一天之內100個漁場死亡600千克)與低溫時(9~16℃)的慢性型(死亡高峰期一個16畝池塘每天死魚3~5尾,但應與治愈期死魚情況區分開來)。
二、病因分析
調查發病的三個漁場,2003年養殖面積為950畝,累計死魚達16800千克。
1.病原菌:病原菌主要是產氣單胞菌,該菌適宜生長溫度在20~30℃,極易引起暴發性流行病。
2.該病多發生在養殖時間較長的老塘。我區城郊生活污水養魚和利用家畜糞肥養魚已有20多年歷史,因此發病嚴重的池塘淤泥較多,一般在10~20厘米,有的甚至達到30~40厘米。淤泥較深,是細菌性敗血病暴發的一個重要因素。
3.池塘養殖密度過大,每畝放養鳙魚250千克以上,也是引起該病暴發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建議在高密度養殖的情況下,一定要注意加注新水,開啟增氧設備,控制好水質。
4.魚種放養前消毒不徹底,導致病菌帶入引起發病。網具和工具相互使用,死魚亂丟,也是引起疾病流行的一個主要因素。通過調查分析,兩個相鄰漁場如不出現交叉感染,一般不會暴發疾病。
5.高密度養殖時的高溫發病期,場區鷗鳥增多,導致相互傳染。
三、相應措施
1.預防措施
(1)若有條件應清除池塘過多的淤泥,并曝曬塘底。用生石灰干塘清塘,每畝用50~70千克調成石灰漿全池均勻潑灑。帶水清塘每畝1米水深用125~150千克生石灰全池潑灑。往年發病的池塘第二年加大生石灰清塘量,每畝多加100千克,用漂白粉(含有效氯30%~32%)20克/立方米全池潑灑清塘。
(2)做好魚種放養前的消毒工作。魚種放養密度應合理,應根據水質條件和承包者的技術水平來定,一般每畝放養50~100千克為宜。
(3)定期進行藥物預防。上半個月用生石灰20~30克/立方米全池潑灑一次,下半月可全池潑灑一次漂白粉(有效氯30%)1克/立方米、或強氯精(有效氯84%)0.3克/立方米。
(4)發病塘千萬不能動網,動網后的次日會有大批魚死亡。還有在治療該病時不能再施碳銨等無機肥來培肥水質,否則會影響療效,達不到治愈目的。
2.治療措施
(1)用漂白粉1克/立方米全池潑灑,或強氯精0.3克/立方米全池潑灑,或生石灰20~30克/立方米全池潑灑,生石灰、漂白粉或強氯精每半月一次交替使用。
(2)用內服藥或投喂恩諾沙星(每千克魚10~20毫克)、或諾氟沙星(每千克魚20~50毫克)或利福平(每千克魚10毫克)每天1次,3天為一個療程。
(3)每畝1米水深用貫眾1.5千克加水5~7千克,浸泡12小時后,再加明礬0.5千克、生石灰30千克,化水后全池潑灑。同時用黃岑5份、黃柏2.5份、大黃2.5份研粉,每千克飼料中拌入8~10克制餌。預防時每半月喂一次,連服2天,治療時每天一次,連喂6天。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