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有些魚病,可針對三體(即水體、魚體、病原體),采用生物療法進行防治。用生物療法防治魚病,可優化養殖環境,同時防治多種魚病,減少漁藥用量,降低損失,提高產量,增加收益。生物防治的方法很多,現介紹以下幾種:
一、休養和改養
如果池塘養殖某種魚類時間較長,上年發生某種魚病,且發病率較高,則當年可不再放養該種魚類,應對池塘采取藥物消毒處理后,休養半年或更長時間,或投放其它水產動物,這樣可使病原體找不到適宜的宿主而自滅。如上年發生微粒子蟲病的蟹池,即可采用這種方法。如果魚類患有小瓜蟲病,可種植作物,改變池塘環境,消滅病原體。對狹腹鳋等寄生蟲病,主要寄生在烏鱧、鯽魚鰓上,對寄主有嚴格選擇的特點,可采用輪養其他魚種的方法進行防治。而新開挖的魚池,可先養1年~2年的成魚,以后再養魚苗魚種,以預防彎體病。
二、與其它水生動物混養
1.混養某些水生動物,可殺滅病原體或吃掉某些寄生蟲或敵害生物,以減少魚病。如在黃鱔養殖池中放入少量蟾蜍,可防治黃鱔的梅花斑病;每畝魚池放養100g~150g的黃顙魚20尾~30尾,能吃掉病魚體表的部分錨頭鳋;在魚池中混養較大規格的鯽魚,可吃掉池水中水蛭的卵和幼體;池水過肥時可放養羅非魚,以清除藍藻等藻類;混養少量鱖魚等兇猛魚類,可吃掉野雜魚、蝌蚪等;如果在養蟹池中放養少量的鯉、鯽等雜食性魚類,可以吃掉水中的有機碎屑、及殘餌,鯉魚還可吃掉蟹奴蟲的幼體,從而大大降低蟹奴蟲的感染率;適量搭配性情溫和的團頭魴,可減少青泥苔、水網藻的發生;羅非魚喜食水中的魚虱、錨頭鳋,能減少魚病危害。
2.混養肥水性魚類,如鰱、鳙等,可調節水質。混養鯉魚、鯽魚、泥鰍等雜食性魚類,可吃掉水中的有機碎屑、殘餌、小型動物,改善魚類生活環境,有利于其他魚類生長。
3.混養少量規格適當的兇猛魚類,可刺激魚類活動,提高魚類攝食和活動能力,增強體質。
4.混養對某種魚病有抵抗力的魚類,減少同種魚之間的接觸機會,從而減少魚病傳播。在黃鱔池中放養少量泥鰍,能防治黃鱔之間的纏繞,預防發燒病的發生。
三、改善池塘的生態環境
用生物方法改善池塘的生態環境,保持池塘良好的水質,提供充分的天然餌料,既有利于魚的生長繁殖,又減少魚的發病幾率。
1.培育水生浮游植物。浮游植物產生氧氣,吸收水中有害成分,改善水質,為魚類提供豐富的天然餌料。
2.栽植水草等水生植物。在水面放養浮萍、空心蓮子草,水中栽植大型水生植物,夏季可遮擋陽光,防止水溫過高,調節水質。如在河蟹養殖中,許多水草都是河蟹的好餌料,還可以凈化改善水質,供河蟹蛻殼時攀援附著,固定身體,對河蟹的生長、棲息、蛻殼、隱避及減少敵害侵襲、防逃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工養殖的重要一環。
3.池邊搭棚遮蔭。在池塘的東、南、西三面種植陸生作物,如南瓜、冬瓜、葡萄等,在夏季可遮擋陽光,防止水溫過高,有利于魚的生長。
4.用生物制劑改良水質,防治魚病。微生物制劑的使用是生態養殖中重要的一環,是一種活菌制劑,主要有枯草桿菌、EM菌、光合細菌、酵母菌、乳酸菌等,能殺死或吞噬水體中的致病菌,凈化水質,保持良好的水質和適宜的透明度;魚蝦攝食微生物制劑后,有益微生物成為魚蝦體內的優勢種群,一些有害菌被排出體外,減少對魚蝦的侵襲機會,達到防病的目的。早期使用光合細菌,能從根本上防止魚蝦病害發生,光合細菌中還含有抗病毒因子及多種免疫促進因子,可活化機體免疫系統,強化機體免疫反應,提高機體抗病力,并能分泌大量葉酸,防止魚類貧血病的發生。
四、加強日常管理,切斷病原體傳播途徑
可采用切斷寄生蟲生活史中的某個環節的方法來防治魚病。平時加強飼養管理,合理投喂適口飼料,讓魚吃飽吃好,增強魚體抗病力,避免魚體受傷,注意魚池環境衛生,勤清除池邊雜草、敵害和中間寄主,及時撈出殘餌、死魚尸體及排泄物,定期清理和消毒食物。許多水生動物和食魚動物等敵害在水體中活動,不僅傷害魚類,而且傳播病原體,應認真清除。許多種吸蟲的中間宿主是各種螺類,如人畜共患的肺吸蟲病,其病原體有三個宿主,河蟹是第二中間宿主,而第一中間宿主是椎實螺或扁蜷螺。從螺類出來的尾蚴再鉆進河蟹的肌肉里,形成囊蚴。因此,將池邊和水中的螺類清除掉,便可切斷其中間宿主。
五、選擇抗病力強的魚種
采用魚類種間雜交,培育抗病力強的新品種。在一些發病嚴重的魚池,少數無恙存活下來的魚,一般對病原體有免疫作用,可將這些魚專塘飼養,培育具有免疫力的魚種。
六、利用中草藥等植物體,直接防治魚病
用中草藥防治魚病,不僅取材方便,價格低廉,而且無副作用,不污染環境,既防又治,效果明顯,是一種較好的防治方法。常用的中草藥有水菖蒲、水辣蓼、地錦草、大蒜、桑葉、苦楝樹枝葉、辣椒、姜、五倍子、三黃、馬齒莧(馬鳳菜)、鐵莧菜(車前草)、鱧腸(旱蓮草)等。施藥方法有拌餌投喂法、浸汁潑灑法、醣化法、浸泡法等。如每100kg魚每天用新鮮馬齒莧1.5kg~3kg,切碎后投喂,連續6天,或每天用鮮辣蓼5kg、地錦草2kg(或干粉300g~400g)切碎加水煮沸半小時,然后拌成藥餌投喂,每天1次,連用4天,可防治腸炎病。每畝用40kg喜旱蓮子草,粉碎后擠汁拌入豆餅制成藥餌,每天2次,連用10天,防治草魚出血病。每100kg魚用地錦草干草500g或鮮草2.5kg,煮汁后拌入餌料投喂,連續3天,可治療爛鰓病。每畝水深1m用菖蒲1.3kg~2.5kg,力口食鹽0.5kg~1kg,全池遍灑,防治水霉病。每畝水深1m用鮮辣椒粉250g、干姜片100g,混合加水煮沸,全池潑灑,防治小瓜蟲病。浸泡法是將草藥扎成把,放入池塘浸泡,利用浸泡的藥汁擴散到全池,達到預防和治療魚病的目的。如在魚池進水口處,每畝浸泡苦楝樹枝葉30kg~40kg,每隔7天~10天更換一次,浸出的藥汁隨水流遍全池,可防治車輪蟲病。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