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由于水產動物養殖的特殊性,決定了以魚類為主水生動物疾病防治技術和方法上的獨特性。只有樹立了“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的新觀念,采取系統性的和各有側重的預防措施,運用科學全面和適宜的治療方法,才能積極地預防和治療魚病,降低疾病死亡風險,取得良好的生產經濟效益。
一、了解漁業生產的特殊性樹立正確的疾病防治觀念
漁業生產的主要對象是魚類,由于魚類是終生生活在水中和用鰓呼吸的變溫動物,決定了漁業養殖的特殊性和防治魚病的獨特性。一是因為生活在水中,很難及時發現疾病的產生、發展,發現時往往已經開始死亡;受變溫動物和多種影響,很難及時發現并準確判斷屬于魚病原因造成吃食狀況改變,往往以為屬于水溫變化,上頓過飽吃食,天氣突變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二是診斷疾病比較困難。活體難撈起,撈起的多是不新鮮或已腐敗的,加之診斷疾病既需要表面觀察,解剖觀測,甚至是鏡檢病菌,化驗水質、肉質,還需要了解環境變化,投餌施肥等情況,還有疾病種類繁多,同時并發,很難及時診斷。三是給藥的困難和療效不顯著。病情嚴重的魚已經停食,不可能采取強制內服藥物,單一外用藥物療效較低,水體越大,越難用藥;網箱潑灑,掛袋掛簍受水體流動、交換影響,藥量不穩定,維持時間短;小水體撈起浸泡消毒造成新創傷。四是疾病造成死亡時或是體形不完整,有病灶,多數已沉底腐敗后上浮,往往無銷售和食用價值,傳染性疾病暴發很快,迅速死亡給生產造成很大損失。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樹立正確的魚病防治觀念,提高防范意識、減少風險,以防為主,防重于治;無病早防,有病早治;全過程預防,全方位治療。
1、提高魚類自身的抗病免疫能力
①根據魚類種與種之問抵御細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害能力的不同,通過雜交產生新品種,選育久經考驗存活下來的強壯個體作為親魚,篩選生長快的個體作為養殖對象。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通過制定標準,頒發證件,年審檢查把關,發布新品種推廣許可等途徑已經把關,作為養殖生產者堅持到有資質證件的苗種生產場家進苗,選擇抗病力強的品種。
②制作和注射、浸泡、口服疫苗。以注射效果為好。草青魚在水花階段浸泡草魚出血魚病疫苗,7―10厘米后可注射以防“四大病”為主的多聯體疫苗為好,這是提高草青魚抗病能力和成活率的最有效途徑。
③減少魚類應急反應。魚類在運輸、養殖中的缺氧,有害物質浸害,高低溫刺激,飽饑反應等應急反應,都會破壞和干擾自身的生理生化反應,降低免疫能力。主要對策是掌握好合適的運輸方式和裝運密度,減少和縮短缺氧浮頭程度和時間,轉移水體時避免水溫差過大。
2、改善魚類的生活生長環境,鏟除適宜有害病菌生長、蔓延、暴發的溫床。一般來說,有害細菌、寄生蟲和病毒在水體環境中是存在的,數量密度沒達到一定程度,魚類是不會得病的;只有合適的“溫床”產生以后,才會迅速擴增,導致疾病死亡。主要方法是:
①改善水溫狀況。一般10一14℃適宜大多數病菌生長;水溫變化較大,還可以造成上下水體的對流,帶起有害物質,降低水體質量,這是春夏之交和白露前后魚易得病的主要原因。方法是避免適宜病菌繁衍生長時操作創傷,鏟除過多的淤泥,保持水體深度合適。
②保證水體中充足的溶氧,減少有害因素。養殖水體周圍無高大物體,合理的放養密度和混養,合理地設置網箱結構,及時排出老水和加注新水或清洗網箱加快水體交換,用生石灰調節水質呈弱堿性,保持浮游生物種群合理。
[pagebreak]
③科學投餌施肥。四定投餌,少量多次,不形成缺氧時吃食習性和過飽喂食。
④防止水質混濁。泥沙等微小懸浮物質容易堵塞魚類攝氧功能的鰓組織,造成攝氧功能下降。生石灰、明礬等具有沉淀作用:
三、藥物防治魚病的方法
由于魚病的種類繁多,診斷較難,認識和判斷魚病的理論性尤其是實踐經驗較強,加之藥物種類繁多,所以重點講以下三個方面。
1、防治魚病應當謹記下列方面:
①鰓組織是魚類體組織最薄弱的地方,用藥量應當以保護鰓、粘液、皮膚為原則,不能盲目加大藥量;但也不能減小藥量,否則起不到防治作用。
②注意藥物的配伍使用,防止發生反應產生新的物質,降低或提高藥效;不使用禁用藥物。
③有鱗魚和無鱗魚用藥不一樣,性情急躁的與溫順的魚用藥不一樣。無鱗魚一般不用敵百蟲、高錳酸鉀、漂白粉,無鱗魚和性急的魚用藥量較低。
④高溫強光一般不用藥,尤其是強氧化劑類;低溫用藥量大,高溫較低;低溫藥物消毒時間要延長到50―60分鐘。
⑤殺蟲藥一般間隔3―7天才能重復使用。
2、魚病的歸類防治方法
①遭受創傷魚體的預防方法。入池入箱放養前一般用殺菌藥消毒,入箱后第l、3、7、15天每天一次全箱潑灑(魚池中只用二次),易發病的春夏、白露季節加用二次殺小型寄生蟲藥物。
②魚病歸類防治方法
魚病和魚藥根據種類、性質不同可分為細菌(微生物)類、寄生蟲(肉眼看不見的小型、大型)類、病毒(傳染性)類,根據作用部位或區域不同可分為體外(鰓、皮膚)、腸道、組織(肌肉、肝、脾、腎)。但歸起來豐要有以下特點:
一是根據季節和放養密度不同,4一11月每15―30天各用一次殺菌藥和殺小型寄生蟲藥物對魚體水域消毒,主要吃食季節的5―9月份每7―15天連用2―4次以防治腸炎為主的內服藥物餌料,一般每2―3個月使用一次殺滅大型寄生蟲藥物。
二是不同種類的疾病特征不一樣,細菌、病毒性疾病往往在高溫季節易發生,細菌病往往帶有魚體組織發白腐敗現象,寄生蟲類往往造成魚體組織缺損,肌體反應起胞囊或自身形成白色胞囊,大型寄生蟲肉眼可見或幼體時易形成體表點狀出血,腸炎明顯呈腸道發紅、肛門紅腫外突、肛門口滯留糞便、流出黃色粘液、肚大浮腫等情況,細菌性傳染性病出血病既有不同種魚類先后同時死亡和魚體鰓部變色、頭顎鰭基出血等狀況,出血病呈現出獨特的草青魚死亡和肌肉、腸道發紅等特征。
三是魚得病往往是多種病同時并發,首先要判斷主要是哪類疾病,本著先治主要疾病(先急后緩)、外用內服同步、菌蟲同殺、改善生態環境的原則。其次是先殺菌保持鰓功能正常,內服藥餌保證腸道消化吸收正常,調節肝、脾、腎、皮膚、粘液等組織。最后用加注新水調節pH值的辦法改善生態。
四、治療魚病方法的改進
第一,越是病魚的魚越要將其放到可以準確用藥的容器之內嚴格消毒救治。
第二,對于高錳酸鉀、漂白粉等藥效不穩定和在水體交換快的網箱中的魚病防治,
可以采取一天內用2―4次消毒。
第三,像硫酸銅、硫酸亞鐵與二氧化氯、溴氯海因不發生反應的藥物,只要不混在一起同時溶解,可以緊接著先后潑灑消毒。[pagebreak]
第四,像網箱養殖這種內外不斷交換的水體魚病治療,一天之內1―2次藥物消毒很難治好魚病,一天可用4―5次,每2―3小時一次。
第五,網箱掛袋掛簍的預防作用有一定療效,但每次必須增添藥量,只在投食時浸入水中。
第六,對網箱中魚體消毒治病,不易采用全箱潑灑方法,用彩條布或密布兜起部分或全部網箱水魚消毒效果好。
第七,全箱潑灑藥物用量應根據水體流動快慢、網眼大小,同時多箱或單箱用藥等情況具體掌握。一般單箱用量是:計算水體方量×藥物消毒濃度x(1.5―2倍)。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