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癥狀
河蟹發生"抖抖病"時用步足撐起整個身軀,趴在水邊或水草上(也有的爬上岸),口吐泡沫,大螯下垂,渾身抖動,所以稱為"抖抖病"。
二、發病原因
目前,河蟹養殖形式較多,發病原因各異。但池塘單養、池塘中水草栽種不足的魚蟹混養塘發病率較高;稻田養殖、河溝養殖發病率較低。"抖抖病"發病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苗種質量差一是前些年由于河蟹養殖規模擴展太快,劣質蟹種充斥市場,養殖戶無法分辨蟹種的優劣,購買了一些來路不明、經長途販運且肢體殘缺、體弱多病、容易引發蟹病的劣質蟹種。二是育苗廠家為了追求效益,在育苗過程中違規用藥,抗生素使用過量。三是使用病區河蟹親本進行育苗,造成苗種攜帶致病菌,容易發病。
2.消毒不徹底或根本不消毒河蟹養殖生產中的消毒包括蟹種、水體、餌料的消毒等。一是蟹種未經選擇和消毒直接放入池中引發"抖抖病"。二是養殖水體消毒不徹底。隨著集約化養殖水平的提高,在高密度養殖池中,蟹的排泄物和部分魚、蟹尸體的腐敗分解,導致危害河蟹的微生物口一些病害中間物的繁衍。如不經常對水體消毒,則會造成自身污染并引發疾病。三是投喂新鮮動物性餌料(如螺、小魚、蝦等)時,往往未經消毒處理而直接投喂,增加了有害生物對河蟹的危害機會。不及時清除食場或投喂點殘余餌料,其變質腐敗后為病原體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在高水溫、吃食旺、疾病流行季節最容易發生此病。
3.養殖水域生態環境惡化隨著河蟹養殖的快速發展,養殖水域的生態環境每況愈下。其原因主要是:長期不清塘,使得塘泥淤積嚴重,水質富營養化;放養密度過高,優質水草資源枯竭,劣質水草瘋長;近年來鄉鎮工業迅速發展,大量工業廢水排放于河道,造成水域污染。這是誘發河蟹"抖抖病"的重要原因。
4.飼料營養不全投喂不當飼料是河蟹生長的物質基礎,餌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河蟹的生長、發育,從而影響河蟹抵御疾病的能力。長期以來養殖戶大多投喂小麥、玉米、山芋以及小雜魚、小龍蝦等,什么飼料價格便宜、來源方便就喂什么,并不考慮營養,而且投喂的多少也不太講究,因而常常造成水質污染,誘發蟹病。
5.通過進排水感染疾病進排水不夠通暢或根本沒有獨立的進排水道,造成一池發病,鄰近多池感染。
三、防治對策
1.苗種預防①不在病害重災區購買大眼幼體、扣蟹,生產廠家也不能在病區選購親本;不到作坊式的小型生產廠家購苗,應到有科研單位作后盾的持證正規廠家購苗。②養殖戶應堅持自育自養蟹種,培育出健康蟹種,提高抗病能力。盡可能購買本地土池培育苗種,蟹種入池前最好用3%~5%的食鹽溶液消毒5分鐘或用15毫克/公斤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泡15分鐘。③一口池塘中最好一次放足同一規格、同一來源的蟹種,杜絕同一水體中混放多品種、多規格的種源,以減少相互感染的幾率。
2.藥物防治放養蟹種前,池塘和蟹種必須進行藥物消毒。在投喂的飼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土霉素、環丙沙星等抗生素藥物。在飼養過程中,定期用二氧化氯等消毒藥物進行水體消毒,并用生石灰改善水質,每畝每次用生石灰7~8公斤,化水后趁熱全池潑灑。不僅能殺滅水中病菌,而且能提供鈣離子,促進河蟹順利脫殼,快速生長。
3.加強管理堅持每日巡塘,發現病蟹應立即確診,并專池隔離治療。發現死蟹查明病因后立即深埋,防止水體再度感染。嚴格操作程序,特別是在"抖抖病"發病高峰期,要做好投餌工具的清洗與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加強水源管理,杜絕應用循環水,實現進排水分開,防止一池發病,禍及鄰近蟹塘。在投喂飼料時,要保證餌料新鮮適口,不投腐敗變質飼料并及時清除殘餌。有條件的要投喂全價配合飼料,可增加河蟹的抗病能力。
4.生態防治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預防河蟹"抖抖病"的行之有效方法。①塘口改造、徹底清塘。對養蟹池塘進行改造,使進排水實現兩套渠道,互不混雜,池底要平坦,四周有一定坡度,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5厘米。每年成蟹捕撈結束后要用生石灰(150公斤/畝)徹底清塘,并充分曝曬池底,促進池底有機物礦化分解,改良池塘底質環境。②栽足水草,模擬天然棲息環境。池塘需移植較多的水生植物,如水花生、依樂藻、苦草等,一方面為河蟹提供優質的植物性餌料,另一方面模擬天然棲息環境促使其脫殼生長。水草的覆蓋面積最好超過30%。③水質調節。水質的奸壞直接關系到河蟹"抖抖病"的發生與蔓延。夏秋高溫季節要加深池水,保持水位0.8~1.2米,勤換池水,每周沖水1次,既防止水質惡化、老化,又可促進河蟹脫殼生長。定期測量水體pH值、透明度等理化因子,及時調節水質。④提倡生態健康養蟹。積極推行生態養蟹措施,結合稻田養蟹、河溝養蟹、種草養蟹等方法,營造適合河蟹生長的生態因子,利用生物間的相互作用預防"抖抖病"。在精養蟹池內積極推行魚蟹混養、魚。蝦蟹綜合養殖等健康養殖技術。選擇合理的放養密度,適當降低河蟹產量,減少河蟹自身對其生存環境的影響和破壞。適度套養少量花白鰱或鱖魚、烏鱧等兇猛魚類以清除殘餌、凈化水質,捕食病魚、病蟹,預防蟹病。掌握"四定"和"四看"投餌技術,充分滿足河蟹生長發育營養需求,提高自身對疾病的抵抗力。⑤換茬養蟹。在蟹病嚴重的池塘,可采用換茬輪作的方法,每2~3年輪作1次,利用生物間相互作用及更換生態環境來抑制病毒、細菌,從而達到預防"抖抖病"的目的。⑥投放光合細菌。在精養蟹池中投放一定數量的光合細菌,使其在池塘中充分生長發育并形成優勢種群,可以促進分解礦化有機廢物,降低水中有害物質的濃度,澄清水質,保持水體清新鮮嫩,同時可有效地促進有益微生物的生長發育。利用生物間的拮抗作用來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發育而達到預防蟹病的目的。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