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紅螯螯蝦(Cheraxquadricarinatus),原產于大洋洲,其外形似蝦姑,雄性成蝦的兩個螯足的前端外側有一鮮紅的膜質斑塊,故稱紅螯。該蝦體色隨棲息環境變化而變化,一般為綠色或褐綠色,外形似海水中的龍蝦,生活于淡水中,故稱為淡水龍蝦。
紅螯螯蝦自然分布于北昆士蘭的河流中。通常為50~150克,最大的個體為500克左右,面且食性雜,適應性強,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并且具有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可食比率高(腹部占總體重的42%~47%),耐長途運輸,可鮮活上市,人工繁殖設備簡單,成本低,不需要難度較大的技術條件,育苗就可以獲得成功等優點,因而引起世界各國水產界的廣泛興趣。
在澳大利亞,養殖試驗始于1985年,并對紅螯螯蝦、麥龍蝦和亞比蝦三個品種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果表明:紅螯螯蝦最有發展前景。該蝦現已擴展到一些新的地區,包括南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士州東北部。80年代末,美國、法國、西班牙、南非、日本和東南亞等許多國家均引進試養。中國的臺灣省稱紅螯螯蝦為四脊滑螯蝦。國內于1992年由廣東和湖北兩省引進,繁養殖很快獲得成功,F在國內的許多地區都引進了此品種,并逐步進行試驗和小規模生產,在市場上也有零星出現。但由于起步較晚又受苗種生產量的制約,要形成規模產品還需2~3年的時間,但作為淡水養殖蝦的新品種,養殖發展前景廣闊。
紅螯螯蝦整個軀體由幾丁質甲殼覆蓋,外表光滑,由頭胸部和腹部組成,與其他甲殼類相似,全身有20節組成。但尾節有中間刺,額角上緣有2~3對刺(2對較少見)。體軀肥壯,較對蝦和羅氏沼蝦為粗短。第一對步足粗壯呈螯狀。尤其是雄性。其他步足,第二、三對步足為螯狀,第四、五步足呈爪壯。其他的形態構造與羅氏沼蝦相似。
紅螯螯蝦的生態習性紅螯螯蝦的生理適應性較強,包括耐低氧和耐高溫,卵和幼體除外。據報道自來水對卵及幼體的影響不太大。棲息的水體為河流、湖泊、水庫和池塘。白天潛伏在水體中可隱蔽的地方,傍晚和黎明前出來覓食,喜夜晚活動,營底棲爬行生活,喜群居。交配季節所有的蝦白天都顯得十分活躍。養殖試驗表明,紅螯螯蝦能夠在水溫11℃的條件下生存,在水溫5℃的條件下存活3周,但如長期生活在水溫為9℃的條件下,會產生大量死亡。該蝦在不利的生活條件下會打洞,據觀察,在較軟的的池底泥中,養殖過程很少掘穴,但在越冬過程中,這種蝦肯定打洞。
關于自相殘殺目前尚無正式的研究報道,但昆士蘭大學的研究表明紅螯螯蝦會用螯互相攻擊,尤其是在飼養密度較大、蛻殼或飼料投喂不足時,有的蝦則攝食剛蛻殼或尚在蛻殼中的蝦,尤其是附肢部分會被食掉。紅螯螯蝦的天然分布區為亞熱帶和熱帶,其適宜溫度為5~42℃,最適生長溫度為24~32℃,當溫度下降至9℃時,幼體難以存活,而成蝦則有67%的成活率。紅螯螯蝦耐低溶氧能力較強,如水中溶氧量為1毫克/升時仍能生存,在潮濕微水狀態下,亦能存活較長時間,在養殖或越冬過程中,常發現紅螯螯蝦出現在堤埂上。幼體和懷卵蝦則不宜在低溶氧中,否則會導致幼蝦和卵胚的死亡。故在養殖過程中溶氧一般不應低于4毫克/升,在孵化過程中溶氧量還應高一些。
紅螯螯蝦為雜食性動物,在天然條件下,主要攝食有機碎屑、著生藻類、絲狀藻類、水生植物的根、葉及碎片,特別喜食汁多肥嫩的綠色植物如水浮蓮、水葫蘆、馬來眼子菜、綠萍和苦草等。動物性食物喜食水蚯蚓、蚯蚓、水生昆蟲的卵、蛹,螺、蚌和魚肉等。人工飼養中,適量投喂市售的配合飼料均可攝食。因此,該蝦養殖中的飼料比較容易解決。
紅螯螯蝦從稚蝦生長到成蝦的整個生長過程中將發生多次蛻皮。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剛孵出的稚蝦,每次蛻殼的時間間隔較短,在1~2天蛻殼1次隨著身體的長大,蛻殼間隔的時間也就延長。在蛻殼期間,該蝦最容易受敵害生物或同類侵食,是該蝦引起死亡的危險期,若在此期間人為捕捉、搬動、水質差或缺氧則更易死亡。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