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中國對蝦作為我國養蝦業的主要品種,在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曾輝煌一時,無論養殖規模、產量效益、出口創匯都達到了頂峰。但從1993年蝦病肆虐起,養殖整體大幅萎縮,雖歷經10年,出現了一兩種替代品種,終因病害原因,多處于粗養低產狀態,難現昔日輝煌。筆者針對現狀,根據生態學養殖原理,摸索出一條人工控制條件下的“溝草一對蝦”綠色養殖技術,現總結如下:
一、生態學原理
蝦池的生物環境是由相對獨立、以蝦蟹等生物為主體的生態群落所組成,其特點是既近似于河口潮間帶生物組成,又受人工控制。它與自然生態系統一樣,由生產者、消耗者、分解者三部分構成。池塘生產者包含浮游植物、藻類、海生植物等植物類,它們吸收日光能、水中二氧化碳、營養鹽而制造有機物,供應水生生物攝食生長。浮游植物是池塘中最主要的初級生產力,其數量和繁殖速率決定池塘的產量和效益。藻類是池塘中另一個主要生物類群,有益的藻類有硅藻、藍藻等。而溝草是一種海水生植物,適量繁殖不但不會影響蝦蟹生存,反而會吸收水中多余的能量和無機鹽類,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從而減少或抗拒病害頻發,達到與蝦類和諧共存、相得益彰的理想生長狀態。
二、實施措施
1.池塘清淤
因病害影響,對蝦養殖由暴利漸趨淡化,相當一部分蝦農本著求穩的心態,多實行“放、養、收”三部曲,很少投入財力對蝦池進行改造。養殖過程中,大量有機物積聚沉淀,在池底形成一層淤泥,有的厚達1米多。這層由有機物形成的淤泥在厭氧環境中分解,極易產生有毒成分,導致水環境惡化,引發病害。從環渤海區域大部分蝦池建設情況看,多為每池50畝以上,實施大規模改造費用浩大,蝦農難以承受。故應從生態養殖著手,在秋冬閑季進行清淤、翻曬和氧化,解決淤泥過厚和雜草叢生問題,為來年養蝦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2.溝草布控
據實踐,溝草在整個池塘中所占的比例應小于40%,過多則會影響對蝦生長,甚至出現對蝦被纏繞致死現象。因此,根據溝草繁殖力極強、種子隨水四散漫布叢生的特點,和各地條件不一、溝草構成不盡相同的具體情況,應對溝草實施合理布控。一是對清淤比較徹底的蝦池,留出對流環游通道和投喂空間,溝草區應間隔分布。二是對污染程度較重、溝草較多的蝦池,放水前用推土機將20―30厘米的池底表層推至池塘中央,形成一長方形的溝草區,四端表層可就近推到池埂上,圍繞中央溝草區留出對蝦生長的廣闊空間。次年可采用此法將中央溝草區分開,形成兩個并列的長方形溝草區。中央模式和并列模式可交替使用,這樣會收到便于施工、節省費用的效果。
(1)種植溝草對沒有或較少生長溝草的蝦池,應事先收集溝草種子,按示意圖模式進行種植,其種植數量不應超過蝦池面積的1/3。溝草種子形如張開的小松球,較花生米略小,野生種眾多,易采集。
(2)間隔藥殺溝草有漫布叢生的特點。為達到合理布控的目的,待四五月間溝草長至3厘米左右高時,應用“撲草凈”等化學藥物,按示意圖的模式,在非溝草種植區進行撒藥滅草。撒藥滅草2―3天后將池水排至最大程度,再重新進水,以備養蝦。
(3)人工清除在養殖后期,正值水質肥沃時,溝草叢生繁盛,妨礙對蝦生長。這時,一可用人工割拔的辦法予以清除或使溝草變短;二可用細鋼絲系一重物入水,兩側由機動車牽引緩行于池埂,將溝草割斷撈取,從而保持對蝦生長的最佳空間。
3.日常管理
根據各地蝦池條件不同,一般每畝投放0.7厘米以上的仔蝦0.5萬~2萬尾。在日常管理中,應視溝草、對蝦長勢情況,通過進排水和輔助人工布控的辦法,對溝草進行有目的的增減,以達到理想的養殖效果。餌料投喂、水質觀測、巡塘檢查等與傳統養蝦技術基本相同。
三、分析和討論
鑒于目前對病毒性蝦病尚未研究出有效的防治辦法,采用“溝草一對蝦”綠色養殖技術,一可有效地緩解養殖中后期用水矛盾,通過溝草過濾和吸收池水有害成分,起到降解凈化水質的作用,為對蝦生長創造一個接近自然生態的良好環境。二可有效地節制養殖后期漸趨惡化的外源海水納入,減少對蝦發病機率,獲得綠色養殖產品。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