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近年來,小龍蝦已成為餐桌上寵物,身價倍增,價格一路攀升,據預測未來5年內小龍蝦市場不會出現過飽和現象,各地小龍蝦養殖迅速掀起。經筆者調查目前小龍蝦養殖回捕率只有30%左右,高的不超過50%,影響了養殖效益,筆者認為造成小龍蝦回捕率低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苗種放養成活率低目前小龍蝦人工繁殖還沒有完全掌握,其苗種多為收購天然捕撈的苗種。投放苗種時,苗種經長途運輸,離水時間長。小蝦種鰓絲萎縮,放養時未經充分吸水處理,入池后蝦種因吸水過多而“脹死”。有些苗種是通過藥物誘捕的,放養后死亡率高。有的苗種是嚴寒的冬季投放,放養過程中直接被凍傷、凍死。苗種宜就地收購就地放養,蝦苗放養要做到沿池四周均勻放養,布點均勻。長途運輸的蝦苗,放養時先將蝦苗放水中浸泡3分鐘~5分鐘,再放池邊2分鐘~3分鐘,反復2次~3次,讓蝦苗吸足水份后,再緩慢將蝦放入池中,可提高放養成活率,嚴禁投放藥物誘捕的苗種。
二、是放養密度高雌雄搭配不合理。塘口放養密度高,同一塘口多批次放養,規格不一,造成生長速度不能同步,攝食能力有強有弱,養殖過程中小龍蝦互相殘殺,成活率低。苗種雌雄搭配不合理,繁殖率低,影響養殖產量。主養小龍蝦一般每畝放養種蝦20千克~40千克,規格20克/只以上。混養小龍蝦每畝放養種蝦10千克~20千克,規格30克/只左右。放養的蝦苗要求體質健壯,附肢完整,規格均勻,并一次放足,避免分批放養。雌雄比例通常為2~3∶1,雌雄鑒別:(1)雄蝦第一、第二腹足演化變成白色、鈣質的管狀交接器;雌蝦第一腹足退化,第二腹足羽狀。(2)雄蝦的生殖孔開口在第五對胸足的基部,不明顯,雌蝦的生殖孔開口在第三對胸足的基部,可見明顯的一對暗色圓孔。(3)體長相近的成蝦,雄蝦螯足粗大,腕節和掌節上的棘突長而明顯;雌蝦螯足相對較小。
三、是敵害生物多因清塘不徹底,注水時沒有經嚴格過濾。蝦池中有青蛙、水蛇、烏鱧等敵害生物,攝食幼蝦,侵襲蛻殼過程的軟殼蝦,直接影響小龍蝦養殖成活率。因此養殖小龍蝦的池塘,放苗前要用藥物徹底清塘,殺滅敵害生物,常用藥有生石灰、強氯精、巴豆等。
四、是僵(懶)蝦多池中水草少,生態條件差,養殖過程中,水位忽高忽低,導致部分小龍蝦沿水位線附近打洞,以穴居為主。時間一長,就適應了洞穴生活,既不蛻殼,又不攝食生長,小龍蝦雌雄不分,規格小,懶于活動,回捕率低。苗種放養前池內四周應種植水葫蘆、水花生、水浮蓮、茭白等水生植物,其覆蓋面一般為池塘水面的1/3,以利小龍蝦蔽蔭和滋生小龍蝦愛吃的浮游生物。7月~8月,水草腐爛后應及時補充水草,以滿足小龍蝦生長和蛻殼的需要。養殖過程應長期保持水位穩定,水質清新,嚴防水質受到工業污染、農藥污染和化學污染。
五、是投餌量不足由于放養密度高,投餌量不足,投餌方法不當,餌料營養不全面,大小規格不適口,造成部分龍蝦攝食不到餌料。一是造成小龍蝦互相殘殺;二是因營養不良,造成部分小龍蝦蛻殼不遂;三是造成部分小龍蝦因索餌而逃逸。主養小龍蝦的塘口,由于放苗量大,需在放苗后3天內,投以絞碎的小魚和碎肉。3天后1個月內投放小雜魚、下腳碎肉或配合飼料,待蝦苗長至6厘米~7厘米時,可全部投喂軋碎的螺螄、河蚌及適量的植物性飼料如麥子、麩皮、玉米、餅粕等或配合飼料。日投喂量以吃飽、吃完、不留殘餌為準,一般中、小龍蝦按體重的15%~20%投喂,成蝦按體重的5%~10%投喂,具體可根據蝦的吃食情況進行調整。
六、是水質過肥池水質肥,pH值過低,或水質清瘦,水體透時度過大,都不利于小龍蝦蛻殼生長。夏季水位過淺,水溫高于極限溫度,會抑制小龍蝦生長,促使小龍蝦性早熟。冬季封冰,易造成小龍蝦因缺氧窒息死亡。養殖過程中若發現小龍蝦反應遲鈍,游集到岸邊,浮頭并向岸上爬時,說明缺氧嚴重,要及時注水或開增氧機增氧。
七、是管理不善一是池口面積過大或過小,坡比小,沒有淺水層,不利于小龍蝦脫殼生長;二是防逃設施差,容易造成小龍蝦逃跑;三是捕撈不及時,造成部分小龍蝦伏塘穴居而捕不到。養殖小龍蝦的池口面積以10畝~30畝為宜,坡比為1∶2~1∶3。小龍蝦愛打窟,要加固防逃設施,以防小龍蝦逃跑。小龍蝦隔年性成熟,9月離開母體的幼蝦到第二年的7月~8月性成熟。6月離開母體的幼蝦到第二年的4月~5月性成熟。小龍蝦性成熟交配后,雄性容易死亡。一般飼養2個月左右,當小龍蝦個體重達40克以上時,可捕撈上市。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