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利用稗草淹青養殖泥鰍,即在池底種植稗草(農村大多數池塘都有野生稗草)雜草,這樣既能使稗草淹青養鰍,又能改善池塘底質,是一種花工少、成本低的生態養鰍新模式。利用這種特定的生態環境,可生產出無公害泥鰍,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采用這項技術,一般每667平方米(1畝)池塘產80~150千克商品鰍。
稗草淹青每667平方米池塘施豬、牛糞100千克或堆肥150千克作基肥。基肥施用后,在泥鰍放養前10天,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5~25千克消毒殺菌。深水區稗草灌水淹青3天后,因稗草大量腐爛,水色變為黑褐色。待淹青10天后,深水區池水轉為茶褐色,此時水質趨于穩定,并有大量浮游生物繁殖,即可投放泥鰍種。淺水區的稗草,可供泥鰍遮陽和棲息。
鰍種放養放養前,先將鰍苗用濃度為3%~4%的食鹽水浸泡消毒3~5分鐘。每平方米水面放養20~30尾3~5厘米長的鰍苗。
日常管理施肥培餌:深水區稗草淹青后,稗草腐爛,大量的有機質可以直接作為鰍餌。放養后頭1個月以施肥培餌為主,每日每667平方米施充分發酵的堆肥或豬、牛糞20~30千克,全池潑灑,保持池水透明度在15~20厘米,水色以黃綠色為好。投喂餌料:在利用肥水培育天然餌料的同時,還要人工投餌。餌料有魚粉、動物內臟、豬血粉、蠶蛹粉等動物性餌料,以及米糠、豆餅、麥麩、醬糟、菜子餅等植物性餌料。配合餌料由50%的小麥粉、20%豆餅粉、10%米糠粉、10%魚粉或蠶蛹粉、7%血粉、3%酵母粉組成。將配合餌料加水捏成軟塊狀投入沉于水中的食臺上。要根據季節和溫度調整動、植物性餌料的比例和投喂量。水溫在20℃以下時,植物性餌料應占總量的60%~70%;水溫在23~28℃時,植物性餌料應占總量的30%~40%。一般每天投喂2次,上午7~8時投喂全天餌料量的70%,下午1~2時投喂30%。水溫高于30℃或低于10℃時,應少投或停食。調節水質:水質要求肥、活、爽,溶氧量每升3毫克以上,pH值7.5左右。通常情況下,5~7天換1次水,每次換水30~40厘米。發現水質惡化要及時換水。巡塘檢查:經常巡塘。維護好進、排水口的攔魚設施,以防逃鰍。防治病害:為預防鰍病發生,在保證餌料數量和質量的同時,要用生石灰、漂白粉等定期消毒池塘,一旦發現腸炎病,可在10千克餌料中拌入20千克痢特靈,每日投喂2次,連喂3~5天。如發現赤鰭病,可用濃度為0.1毫克/千克的四環素藥液浸洗鰍體1~2小時或用0.2毫克/千克的痢特靈溶液藥浴24小時。如發現水霉病,可用濃度為4%的食鹽水浸洗病鰍5~10分鐘。如發現寄生蟲病,可用0.5毫克/千克的晶體敵百蟲溶液全池潑灑。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