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人工養殖
(1)苗種培育。破膜3天后卵黃吸收完畢,魚苗即可自由游動和攝食,此時可移入魚苗池內進行培育。放苗密度分別為:微流水池每平方米放養1200~1500尾,靜水池每平方米放養750~1050尾,同池魚苗規格要一致。培育期間,靜水池塘可只施肥不投餌,水位保持50~80厘米,隔天施一次尿素,每次用量為每平方米1.8~2.2克,連施3~4次,略停幾天。也可結合施肥投喂飼料,每日兩次,日用量為魚體總重的2%~5%。當魚苗長到4厘米左右時,要及時分池以降低密度。分池前最好先拉網鍛煉2~3次。起捕時要小心操作,將同一規格的魚種放于同一池塘,分池后密度為每平方米45~75尾即可。再經3個月的飼養,當魚種體長達到10厘米、體重10克左右時即可分池進行成色養殖。
(2)商品鰍養殖。泥鰍養成的方法較多,水泥池、土池、稻田及河溝均可,但以稻田養成最為經濟。近幾年河北省豐南市稻田養殖泥鰍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全年平均每公頃稻田產泥鰍30噸,商品隨時出口韓國,每公頃可取得經濟效益15.7萬元。池塘養鰍:池塘面積以250平方米左右為好,土池的池底及池壁要夯實,留底泥25~30厘米;水泥池要在池底鋪20厘米厚的泥土,池深70~100厘米。進排水口要有攔魚設施。魚種放養前要用生石灰清塘,一周后灌注新水,施肥培育水質。施肥3~5天后魚種即可下塘,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30~45尾。飼養期間除肥水培育天然餌料外,還要人工投餌。投餌比例按魚體總重計算,3月份投喂比例為2%,4~6月份投5%,7~8月份投10%,9~10月份投5%。配合飼料做成軟塊狀,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將餌料放在沉于水中的餌料臺上。池塘水位保持40~50厘米,水質要求肥、活、爽,池水溶氧量要保持3毫克/升以上,pH值7.5左右,每星期換水l~2次,每次換水30~40厘米。平時要注意觀察泥鰍的吃食及活動情況,做好防病、防逃工作。需要越冬的地方,當水溫下降到10℃左右時,提高放養密度至原來的2~3倍,并加深水位,在池塘四角多堆放些有機肥料,并在池埂上設防風屏障。
(3)泥鰍的捕撈。泥鰍的捕撈工具很多,如須籠、套張網及麻袋等。須籠是專門捕撈泥鰍的工具,用竹蔑編成,長30厘米,直徑9厘米,末端呈錐形(漏斗部),錐形高占全長1/3,漏斗部尖端的口徑為2厘米。須籠里面用聚乙烯布做同樣形狀的袋子,袋口裝有帶子,以便起籠時收攏袋口。套張網的網具呈方錐形,由身網和囊網兩部分組成。一般是手工編織的,網線材料采用合成纖維。其規格變化是:接近網口線較粗,身網中部最細,后部接近囊網處略微加粗,囊網部分則采用同一規格而又較粗的網線。稻田泥鰍的捕撈要選擇晴天,傍晚把水慢慢放干,使泥鰍大量集中到深坑里,然后把炒米糠、魚粉或蠶蛹等誘餌裝入廣口麻袋并沉入深水底部,可使大量泥鰍鉆入袋中,于第二天日出前取出。捕撈時間和方法最好根據季節確定,4月下旬至5月下旬,以中午捕捉為好;8月份夜里捕捉較理想;秋后可把水放干,待泥鰍集中到深坑后用網捕捉。池塘泥鰍的捕捉宜選擇下雨前,可用麻袋裝誘餌傍晚置于投餌場或較隱蔽處,次日日出前收起;也可在排水口外系網或張網捕捉,夜間一邊排水,一邊注水,約可捕捉池中60%的泥鰍;用須籠捕鰍時,也要在籠中放入可口的誘餌,然后將籠沉入池底,0.5~1小時拉上來檢查一次,拉時收攏袋口,以免泥鰍逃跑。一個池塘多放幾只須籠,起捕率可達50%~80%。野生泥鰍宜用須籠捕捉,籠內放入誘餌后于傍晚埋入泥鰍出入的溝渠、河道。鰍籠的放置要根據其習性,9~11月泥鰍隨水而下,籠口要朝上;4~5月,特別是漲水季節,泥鰍從田、溝、渠上溯,籠口要朝下。除籠捕外,也可在稻田和溝渠邊挖幾個小坑,放入炒米糠,蓋上雜草,讓泥鰍寄居,在上半夜點上燈火網捕。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