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黃姜是理想的提取甾體激素藥物的重要原料。隨著人工栽培面積的擴大,時間增長,加之氣候異常,田間管理粗放,黃姜病害逐年加重,常造成莖基部腐爛而導致全株干枯死亡,已成為影響黃姜生產的一大障礙。
一、發病癥狀黃姜莖基腐病主要危害黃姜根狀莖幼芽和莖基部。發病初期,莖基部出現大小不等的水漬狀斑,逐漸擴大,葉片發黃,發病后期病斑環繞莖基部一周,導致莖基部組織逐漸腐爛。由于水分養分運輸受阻,地上部主莖由上而下干枯死亡,葉片發黑脫落,呈枯萎狀,濕度大時扒開土壤,在病部和土壤中可見白色棉絮狀物,嚴重時開始死株,危害極大。
二、傳播途徑病菌以菌絲體潛伏在病薯及病殘體上越冬,或以菌絲體及厚垣孢子在土壤內越冬。條件適宜即可發病。一般5月開始發生,6月為發病高峰期,收獲后帶有病菌的種薯仍可繼續發病一直延續到翌年3月播種時。
三、發病條件(一)溫、濕度。高溫高濕有利于黃姜莖基腐病的發生,適宜的發病溫度為20℃~25℃,溫度過低或過高不利于發病。(二)光照。黃姜屬喜光耐旱植物,蔭蔽栽培、通風和透光不良的地塊易發病。據調查,平地栽培和未搭架的發病率分別為13.15%和15.61%,高畦壟作和搭架栽培的發病率分別為5.21%和3.84%,甚至不發病。(三)土壤。黃泥壤土、黏性重的土壤發病重。宜選用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土質疏松、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土壤ph以6~7為宜,磷、鉀肥能有效地促進黃姜生長,提高抗病性。(四)茬口。病菌能在土壤中長期存活,重茬連作地塊田間菌源量累積,發病較重。
四、綜合防治(一)選用無病蟲、無霉爛的種薯,防止病蟲傳播,保證畝全苗壯。播種時,用40%的福星乳油8000倍液浸種,也可每100公斤種子用50%的多菌靈200克,對水100公斤,浸泡4~5分鐘,晾干后待播。(二)土壤消毒處理。在病害發生嚴重的地塊,整地時每畝選用70%的托布津、50%的多菌靈、50%的敵克松或福美雙1~1.5公斤拌細土30公斤撒施在土中。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進行消毒,可預防土傳病害。(三)合理輪作倒茬。與禾本科作物進行2年以上輪作倒茬,防災避害。(四)施用充分腐熟的農家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重施磷、鉀肥,巧施硼、鋅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一般每畝施農家肥1500~2000公斤、磷肥50公斤、鉀肥25公斤,或黃姜專用肥75~100公斤,以基肥為主。(五)壟作搭架栽培,改善土壤通氣性,促進地下莖生長。按1米寬做壟,壟高20厘米,當苗高30厘米時,按每平方米4根竹竿塔成人字架,促進通風、透光和濕氣流動,促進葉片光合作用,防病控害。(六)及時進行藥劑防治。發病初期,選用40%的福星乳油8000倍液、75%的百菌清1000倍液、50%的多菌靈、50%的托布津和86.2%的銅大師500~800倍液,在發病部位灌根,每株灌50~100毫升,每10天灌一次,連灌2次即可。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