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綠豆是我國北方的主要雜糧作物之一,具有養地肥田的作用,經濟價值較高,并具有消暑解毒的食療功效。綠豆在生物學性狀上適于旱地栽培,具有耐旱、耐瘠、耐陰等特性,因此還可與其他高稈作物間作套種,因此是我區旱地農業不可忽視的一種經濟作物。現將新培育的綠豆新品種“赤綠一號”向廣大農民介紹如下:該品種1997年經內蒙古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現面積逐年擴大。
增產效果
(1)品系產量比較試驗:1984年籽實產量58.9kg/畝,較對照品種(當地“小粒綠豆”,下同)增產18.7%,1985年籽實產量161.5kg/畝,較對照品種增產13.9%,增產顯著。
(2)區域試驗:1986―1988年多點區域試驗結果,平均畝產109.5kg,較對照“小粒綠豆”增產28.13%,居參試品種首位,從3年多點區試結果看,各試驗點的籽實產量均表現為連續增產。
(3)生產示范:1987年在內蒙古自治區敖漢旗牛古吐鄉朝陽溝村瘠薄旱地上,示范開發200畝,平均畝產75kg,比當地綠豆“貓角綠”平均增產25%。最高畝產達到100kg;在阿旗白音花鄉五一村示范種植26畝,平均畝產139.0kg,超對照“小粒綠豆”18.9%,最高畝產達到175kg。1988年在翁旗山嘴子鄉驛馬吐村山旱地上,種植10畝,平均畝產105kg,較當地綠豆“翁綠7―1”增產21.6%;在元寶山區平莊鎮前七家村旱平地上,種植50畝,平均畝產150.8kg超當地綠豆“明綠豆”18.9%;在喀旗大牛群鄉三家村旱坡地上,種植5畝,平均畝產129kg,超對照“小粒綠豆”29%。2000年在赤峰郊區種植5畝,平均畝產191.3公斤,表現出明顯的增產效果及適應性。
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要點
該品種生育期90―100天,為中早熟種。葉色濃綠,具有茸毛,心臟形葉,苗期長勢健壯,生長習性為半直立,主莖葉腋分生4―5個分枝,株高73.1cm,主莖13―15節,每節結莢4―7個,莢長平均為10.5cm,每莢有種子平均13.9粒,成熟莢黑褐色,秕莢率8.2%,結莢部位主要在中部,屬亞有限結莢習性,種籽圓柱形,籽粒碧綠晶瑩,有光澤,白臍,屬中粒種,千粒重40.0g,單株產量13.5g。抗葉斑病,不早枯,生產性能好。
“赤綠一號”綠豆新品種對土壤選擇不嚴格,適于旱平、旱坡地種植,春季整地無坷垃即可,播期以5月中詢―6月中旬為宜,播種量每畝1.5―2kg,畝保苗1.5萬株左右,底肥施磷酸二銨5kg/畝。高肥水條件下,畝產可達150kg以上。如發現蚜蟲用2000倍樂果乳油噴殺2―3次即消滅。由于該品種不裂莢,收獲時黑莢占全株90%為收獲適期。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