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利用魯花3號和抗青10兩親本都具有的早熟性好、產量較高、籽仁外觀品質優異及對花生青枯病抗性較強的優點,于1985年進行雜交,采用改良的系譜法,1994年決選出地上部長勢強、單株結果多、果大、種皮不裂紋、整齊一致的鄭8506-A-4-1。1994年冬海南加代繁殖,1995―1997年河南省麥套花生區試,1997年河南省生產試驗,1998―1999年北方區試,1998年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為豫花11。
產量表現
河南省麥套區試3年23點次平均莢果產量4173.0kg/hm2、籽仁產量3019.5kg/hm2,分別比豫花1號增產10.4%和15.7%,籽仁增產均達極顯著水平。其中1997年河南省焦作試點,莢果產量達6847.5kg/hm2。
河南省生產試驗6點平均莢果產量4314.0kg/hm2、籽仁產量3142.5kg/hm2,分別比豫花1號增產8.17%和11.94%,均居第1位。
北方花生區試在6個省、市2年15點次平均莢果產量3990.5kg/hm2,比魯花9號增產7.32%,是唯一增產達極顯著的品種。2000年做生產試驗。
生產示范據河南省示范結果,平均莢果產量5250kg/hm2。較大面積突破6000kg/hm2,比海花1號增產15%。1997年鄭州市管城區農技站種植0.18hm2實收莢果1437.4kg,折產量7985.6kg/hm2。1999年尉氏縣大面積種植平均莢果產量超過7500kg/hm2。
特征特性
直立疏枝型。主莖高40―47cm,側枝長45―51cm,總分枝7―10條,其中結果枝6―8條。葉片長橢圓形,深綠色。莢果普通型,多二粒莢,百果重215.4g。籽仁粉紅色,橢圓形,百仁重91.6g。出米率73.83%。麥套生育期120天。
籽仁含蛋白質24.89%,脂肪49.525。其中油酸40.08%,亞油酸38.88%。它生長發育快,長勢強,抗旱、耐堿。抗葉斑病、銹病、耐病毒病。
適應地區及栽培要點
適于河南省及山東、安徽、河北、山西等省一年兩熟制的麥套或春播。麥壟套種5月15―20日;春播4月下旬或5月上旬;地膜覆蓋可提早到4月中旬。密度12萬―15萬穴/hm2,每穴兩粒。
春播應施足底肥,麥套應及時中耕滅茬。早追肥(尿素225kg/hm2)促苗早發。高產栽植要化控,盛花后期噴施15%多效唑400―800g/hm2,加水600kg控苗旺長;后期注意養根護葉,及時根外追肥和防治葉部病害,以保障莢果發育充實。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