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泉花10號是福建省泉州市農科所以廣A為母本,粵油92為父本雜交育成的。1986年秋配組,1991~1993年參加福建省花生區域試驗,1993年在區試的同時進行省級生產試驗。1998年獲泉州市1996~1997年度科技進步一等獎。1996年以來已成為福建省花生年種植面積最大的當家品種,1999年全省種植51萬多畝,占福建花生播種面積的36%左右。
特征特性泉花10號屬珍珠豆型,株型直立緊湊,主莖高45cm左右,側枝長50cm左右,單株分枝數5~6條,小葉片橢圓形,葉大,深綠色,莢果蠶繭形,中大,百果重170~180g,百仁重65~7Og,種皮粉紅色,以二粒果為主,雙仁果率80%以上。泉花10號發芽勢強,出苗快且整齊,出苗率高,因而有利于苗全苗齊,形成豐產基礎。其生產前期長勢強,早生快發,生育后期長勢明顯轉慢,植株粗壯,耐肥抗倒,花期較短,且開花多集中在花前期,莢果發育時間長,有利果飽。中抗青枯病。據福建省農科院中心實驗室測定,泉花10號粗脂肪含量為46.68%,蛋白質含量28.38%,兩者總和比同時測定的粵油551-116略高(含量分別為46.83%和27.58%)。泉花10號莢果飽滿,飽果率高,出仁率70%左右,種皮光滑,籽仁大小整齊,雙仁果率高,商品性好,市場適銷。
1991~1993年參加福建省花生區試,平均商產莢果242.1kg,比對照種粵油551-116平均增產17.2%,名列參試種首位;1993年省級生產試驗,平均畝產莢果和籽仁分別為213.1kg和153.4kg,比對照種粵油551-116分別增產26.24%和27.83%。1992年本省同安縣引入區試,參試點14個,參試品種11個,泉花10號平均畝產莢果277.3比,名列首位,比對照種汕油71增產11.4%,比對照種銀油8472增產12.6%。1993年本省福清市區試,泉花10號畝產莢果245kg,比對照種粵油551增產15.3%。泉花10號在福建省大面積示范試種亦表現出較高的產量水平,一般畝產200~250kg,高者可達350kg以上。1994年省級生產示范南安點畝實收干莢果358.3kg;1995年惠安縣東園鎮示范200多畝,經驗收平均畝產莢果235.2kg,比當地推廣種粵油551-116等增產36.4%-75.0%:1997年春惠安縣涂寨鎮莊內村示范130畝,平均畝產莢果246kg。
培育者福建省泉州市農科所
地區及技術1.適時早播。春植以3月上旬至4月上旬為宜;秋植以大暑至立秋為宜,適宜播期內提早播種有利高產;有條件的地區采用秋繁倒種春種子,可適當提早播種。2.合理密植。泉花10植株矮壯,抗倒性較強,一般肥力地塊,采用雙粒穴播,春植每商1.0萬~1.2萬穴,秋植生育期較短,植株營養體較小,種植密度應大些,以每商1.2萬~1.4萬穴為宜。3.科學施肥。針對泉花10號苗期長勢強,后期生長明顯轉慢的特點,為較早形成豐產苗架,施肥上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應及早追肥。基肥每窗施用有機肥2000kg、過鈣2Okg、尿素7kg,苗期追施尿素5.O~7.5kg/畝。4.加強田間管理。開花下針期和結莢期需水較多,春植若此期遇干旱應及時灌水,以利開花下針和莢果生去發育;水旱輪作地和水田在多雨季節應及時排水防漬,尤其是結莢后期應注意排水,以防爛果。秋植在選有水源地塊基礎上,遇旱應及時灌水。春秋植生育期間均應及時中耕除草,清溝培土,同時注意防治病、蟲、鼠害。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