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記者近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獲悉,國家“十五”農業科技攻關項目“玉米重大病蟲害可持續控制技術研究”課題取得進展。據主持該項課題的王振營研究員介紹,他們的研究明確了我國不同玉米生態區病蟲害的發生趨勢。在東北生態區發現一種新病害~~玉米鞘腐病;黃淮海玉米區桃蛀螟危害呈明顯上升趨勢;西南生態區玉米瘋頂病新病害的發展勢頭需要密切關注。
玉米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僅次于小麥、水稻,居第三位,除食用外,在發展我國的畜牧和水產養殖業中更是具有戰略性意義的作物,而且在醫藥、化工方面也有廣泛用途。目前我國每年玉米種植面積占總耕地面積的22%,占糧食總產量的20%。我國有玉米蟲害150多種,病害30多種,能夠造成較大危害的病蟲10多種。玉米病蟲災害造成產量損失在常年發生條件下為10%~20%,大發生時高達30%~50%,甚至絕收。
據介紹,研究人員在不同玉米生態區開展的重大病蟲害生態調控技術研究中,通過平衡施肥和增施鉀肥,使東北示范區的玉米莖腐病得到明顯控制,并且起到明顯增產作用。東北示范區還以種植抗病品種“連玉14”等為基礎,以種衣劑拌種及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等措施為核心,運用保健栽培技術,使玉米螟防治效果達70%,每666.7平方米挽回玉米損失43.2公斤。近年東北春玉米區玉米絲黑穗病回升嚴重,一般發病10%~30%個別品種和地塊在50%以上。研究表明絲黑穗病病原菌出現生理分化現象,是近年來該病嚴重回升的原因。為此篩選出針對不同玉米生態區的高抗絲黑穗病的主栽和后備品種30個,兼抗4種以上玉米病害的多抗品種17份;同時篩選出對絲黑穗病生理分化具有鑒別作用的玉米自交系9個,為深入研究絲黑穗病病原菌生理分化和抗病育種提供了科學依據。另外還篩選了有效的化學種衣劑,用以控制玉米絲黑穗病。
在黃淮海生態區,初步明確了不同耕作和栽培措施以及不同玉米品種對病蟲發生規律及對天敵種群數量的影響。在示范區篩選的多抗玉米品種“鄭單958”,結合人工釋放赤眼蜂控制玉米螟和穗期棉鈴蟲,對玉米螟防效達84%以上。同時強調優化栽培措施,有效控制了主要病蟲害。
在西南生態區篩選出對玉米紋枯病抑制作用可長達105天以上的拌種藥劑及最佳配比,在整個玉米生長季節對紋枯病均有較好控制作用,可作為今后一項重要的綜合防治措施。針對西南地區玉米螟防治長期依賴化學劑的現狀,引入了白僵菌和赤眼蜂治螟技術,防治玉米螟效果高達80%以上,真正達到無公害要求。
王振營說,課題在基礎研究方面也獲得多項新成果,主要包括:運用分子檢測技術發現玉米彎孢菌葉斑病的病菌致病力存在差異,為從DNA水平進一步研究彎孢菌葉斑病菌的遺傳和分化奠定了基礎,對于選育抗彎孢菌葉斑病的玉米品種具有重要意義;利用現代生物技術使一種抗玉米矮花葉病毒蛋白正確表達,為玉米矮花葉病控制提供了新途徑。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