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棉花高密度栽培結合節水灌溉是我團近兩年棉花生產中增產最顯著、推行速度最快的一項新型植棉技術。通過采取選育良種、增加密度、節水灌溉、合理運籌肥水、化調等技術措施,培育出667平方米產200千克皮棉超高產棉田。
一、高產棉田指標
1.產量結構指標
在中上等肥力的土壤條件下,理論株數控制在1.6~1.74萬株/667平方米,田間保苗率達到90%以上,667平方米收獲株數在1.48~1.57萬株,單株成鈴6~7個,鈴重在5~5.5克,衣分率41%~43%,霜前花率90%以上,實現單產皮棉200千克以上。
2.生育進程
根據本地氣候特點,適期播種,在4月1~20日均可播種。4中旬~5月初苗齊,5月下旬現蕾,6月中下旬初花期,7月中下旬伏桃滿腰,8月中下旬紅花到頭,9月初青枝綠葉吐白絮。
3.棉苗長勢長相
苗期:實現壯苗早發,株高18厘米左右,節間長度2.5厘米,真葉6~8片,主莖日生長量保持在0.5厘米左右。
蕾期:主莖日生長量0.8~1.3厘米,節間長度不超過5厘米,株高控制在45厘米左右,此時是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換的重要時期,根據棉苗長勢控制好滴水時間和滴水量,通過藥物化控進行調節。
花鈴期:主莖日生長量1.5~1.8厘米,節間長度5~5.5厘米,有效果枝8~9臺,單株結鈴6個以上,株高65~70厘米,寬行下封上不封,中間一條線。做到后期不早衰、不貪青,青枝綠葉吐白絮。
二、高產栽培技術
1.改進栽培模式,選育抗病抗蟲品種
采用3膜12行,膜寬1.4米,連接行50厘米,平均株距9.6厘米,行距40.25厘米,理論株數在1.74萬株/667平方米,田間保苗率達到90%以上,667平方米收獲株數在1.57萬株,比往年增加了1500株左右。選擇適合本地區種植的高產、優質、抗病性強的中-35優系,種子發芽率達88%以上,枯、黃萎病發病率比另類品種降低15%,統一使用福多甲包衣。
2.合理運籌肥水,擴大設施灌溉面積
打破常規棉田的澆水時間和澆水次數,生長前:期水肥量不宜過大,保證一水一肥,肥隨水走,使植株穩健生長,節間分布均勻。抓住施肥重點,水促主莖氮促葉。施肥以前輕(防旺長)、中重(開花結鈴期)、后補(保住蓋頂桃)為原則。重視鉀肥(生物鉀肥、磷酸二氫鉀)的投入,花鈴期是需水需肥的關鍵時期,以養根護葉增鈴重為主,合理加大肥料投入,減少蕾鈴脫落,后期早停肥水避免貪青。常規棉田與滴灌棉田肥水用量與產量的對比表灌水方式滴水量(平方米)施肥量(千克)果枝數(臺)結鈴數(個)
滴灌220~240757.86.8
常規280~300756.26.2
由上表可知:滴灌棉田相應用水量少,在同等施肥水平上,滴灌棉田棉花的果枝數和結鈴數要高出常規棉田。
3.化控與肥水結合,塑造立體豐產結構
化調必須遵循“早、輕、勤”的原則,結合肥水調控,才能塑造理想株型。苗期輕調2次,可早現蕾,使現蕾節位低,且節間分布均勻,同時棉籽籽粒飽滿,單鈴重有所提高。在化調過程中,根據苗情長勢,以肥水調控為主,促弱控旺,依據日生長量調查結合葉色變化,采用合適的調控方法。一般全程化調4~5次,苗期3~4葉時輕調一遍,縮節胺用量0.3~0.6克;8~9葉時用量在1克左右;13片葉時用量在1.5~2克;打頂后7天左右用縮節胺6~8克進行封頂。
4.及時整枝打頂
高密度的棉田密而郁蔽,要抓好早定苗、早脫褲腿、早打頂整枝,必須堅持枝到不等時的打頂原則,棉株的高度在65厘米左右、單株果枝數達7個以上、667平方米果枝數達10萬以上時,即可打頂。打頂后及時整枝,使棉株積累的養分供給果枝,促使早成鈴、成大鈴,去除無效花蕾、油條枝、老葉和贅芽,拔除雜草,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保證棉田壯而不旺,封而不閉。
5.綜合植保
我團棉花主要害蟲有:棉蚜、棉鈴蟲、棉薊馬。在棉蚜的防治上,4~5月查找中心蚜株,采用“查、抹、涂”進行點片防治;苗期對薊馬藥劑防治1次;棉鈴蟲的防治以預測預報為準,農業、物理、生物防治相結合,加上化學防治,把棉鈴蟲的危害控制在經濟允許的范圍內,減少蛀鈴率,達到豐產豐收的目的。
三、小結
棉花單產200千克的關鍵在于選育優良品種、適宜的密度、節水灌溉技術。在三者相結合的基礎上,運用科學施肥技術,克服土壤肥力、管理措施及氣候間的差異,真正實現大面積棉田皮棉單產超200千克。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