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癥狀又稱黑斑病、褐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初于下部葉片上出現褐色小斑點,后擴展成黑褐色圓形或近圓形至不規則形斑,大小5一l0mm,外部有一不明顯黃色暈圈。后期病斑邊緣呈黑褐色,中央稍褪色,濕度大時出現不大明顯的小黑點,即病菌分生孢子器。嚴重時病斑融合成片,致整個葉片變黃干枯或變黑脫落,有的病葉卷成筒狀。
病原SeptoriachrysanthemellaSacc.稱菊殼針孢和S.obesaSyd.稱菊粗狀殼針孢,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菊殼針孢分生孢子器球形至亞球形,大小51―78μm,褐色或黑褐色,器壁膜質,孔口直徑12―17μm;分生孢子針狀或絲狀,無色,具3―6個隔膜,大小23―43×1.1一1.8(μm)。菊粗狀殼針孢分生孢子器直徑66―160μm,分生孢子長44―108μm,較菊殼針孢大。菊殼針孢在PDA培養基上生長緩慢,菌落黑褐色半球狀,致密。在燕麥培養基上生長較好,菌落直徑大,培養63天達13mm,產孢也多。20~24℃產孢所需時間為16天,12℃及28℃分別為37天和21天;分生孢子在清水中不發芽或發芽率很低。分生孢子萌發溫限12―32℃,萌發適溫26―28℃,55℃經10分鐘致死。分生孢子萌發需有水滴或水膜及充足的氧氣,否則即使相對濕度接近飽和也不萌發。適應酸堿度范圍為pH3―11,其中以pH5―7最適。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病菌在病殘體上越冬,翌春條件適宜時,病菌借風雨傳播,經20一30天潛育發病后又產生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高溫多雨條件易發病,華南5一10月氣候溫暖潮濕易發病,北方8―9月發病重。此外,連作、栽植過密及老根留種的花圃發病重。
防治方法(1)選用抗病品種。(2)發病期要加強管理。澆水適量,選晴天上午澆水,陰天不澆或少澆。(3)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避免偏施過施氮肥。(4)栽植密度適當,及時清溝排漬,要通風透光,及時剪除病葉深埋或燒毀。(5)發病初期開始噴灑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或1:1:100倍式波爾多液、80%敵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50%甲基硫菌靈懸浮劑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料劑l500倍液,隔10―15天1次,老齡植株或轉入生殖生長的隔7―10天1次,視病情防治3―5次。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