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09-28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挽著褲腿、踩入水田、拎起魚簍……走進福建省武夷山市嵐峰稻花魚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記者看到負責人張樹興正忙著用魚簍將稻田中的魚一一撈起。
“與往年不同,田中的魚兒不僅以飄落的稻花為食,還多了一道新餌料——紅萍。初步測產每畝增收20斤魚,經濟價值600元,水稻長勢良好,預計產量也將有所增收!”談起今年將獲得的收益,張樹興喜笑顏開。
張樹興說,其秘訣就是企業從早前的“稻-漁立體種養模式”向“稻-萍-漁綜合種養”升級。由國家綠肥產業技術體系紅萍及水生綠肥資源評價與選育崗位、福建省農科院農業生態研究所專家帶來的這項技術,實現了“1+1=5”的效益,即:“稻漁+紅萍”=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態效益+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目前福建已有多個農戶、企業從中受益,在南方稻漁綜合種養系統中推廣未來可期。
為稻田魚覆上一層天然“保護罩”
稻漁綜合種養是在我國傳統的稻田養魚基礎上,逐步發展起的稻田立體種養生態模式,各地結合實際從傳統的稻田“養魚(稻-魚)”,探索建立了涵蓋“稻-蟹”、“稻-蝦”、“稻-蛙”、“稻-鰍”、“稻-螺”等新模式和新技術。
據統計,全國稻田面積4.5億畝,保守估計15%以上適宜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全國單一種植水稻的平均畝純收益不足200元,稻漁綜合種養的經濟效益明顯提升。據對2017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測產和產值分析表明,稻漁綜合種養比單種水稻畝均效益增加90%以上,畝均增加產值在千元以上。
但是,單純稻漁模式還存在諸多問題。以武夷山稻田養魚為例,國家綠肥產業體系崗位科學家、福建省農科院農業生態研究所應朝陽研究員告訴記者,在武夷山這塊生態“寶地”,山間白鷺成群,但隨著稻田養魚數量增多,白鷺對田中的魚也帶來毀滅性的傷害。
因此,為了不讓稻花魚成為白鷺的“口中之食”,國家綠肥體系紅萍及水生綠肥資源評價與選育崗位的專家們在“稻—魚”系統中,從國家紅萍種質圃中選出,并引入在我國作為稻田綠肥利用已有數千年歷史的紅萍(滿江紅)。“一旦白鷺來田里抓魚,覆蓋水面的紅萍就像一層天然‘保護罩’,讓稻田中的魚能夠躲避白鷺的攻擊。”武夷山市黃凹壟農作物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余培福說。
集多功能在“身”,助農“生綠生金”
據余培福介紹,開展以紅萍為紐帶的“稻(蓮)-萍-魚(螺)”稻田生態種養示范,稻田完全不需要施肥,還減少餌料投入成本,提高了農場效益,2018年產值達到110萬元,純收入35萬元。
原來,紅萍還集多功能在一“身”:其含有豐富的有機氮,在水田生態系統中具有生物固氮作用,當翻壓土中可提供30~40%作物(水稻)所需氮,還可為土壤提供大量有機質,促進土壤結構改良。同時,紅萍還具有充當餌料、抑制雜草生長、調節水溫等作用,能夠有效提高系統的生態與經濟效益。
據了解,紅萍不僅可作為魚類的餌料,也為淡水蝦、淡水蟹、小龍蝦、雞鴨等畜禽喜食。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淡水蝦、生態畜禽產品的需求增加,原先的“稻-萍-魚”系統,也因地制宜地向“稻-萍-蝦”、“稻-萍-鴨”等系統升級拓展,結合相應的養殖措施和設施,可獲得“稻-萍-魚”系統相似的效益。
據監測,南方“稻-萍-漁”綜合種養,可減少餌料投入50%以上,減少化肥、農藥用量30%~50%以上,提高漁產品10%~20%,每畝可增收節支至少2000~3000元,效益顯著高于單一稻漁系統。
近幾年來,因鄉村產業不穩,大量村民流失,導致各地農田拋荒現象顯著。“水稻、紅萍、魚互惠共生,減少稻田農藥、化肥以及魚餌料的投入,節本增效,改變了種稻不賺錢甚至虧錢的現狀,既保障了糧食的安全,又激發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具有極大的示范推廣價值。”應朝陽說。
國家綠肥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曹衛東研究員對該模式給予了肯定。他表示,以紅萍為紐帶的“稻-萍-漁”模式,可有效完善稻漁模式并提升綜合效益,在南方適宜稻漁的地區均適合該模式。其需要進一步完善的地方主要是,因地制宜選擇適合不同區域的品種及組合,耐高溫越夏品種選育與配套技術示范,以及作為綠肥體現生態效益享受政府相應的補貼扶持政策等。
相關標簽:大米價格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