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9-11-27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我國大豆主要從美國、巴西和阿根廷進口,2008年從這三個國家進口的大豆分別為1543萬噸、1165萬噸和985萬噸,到2017年這個數值達到3285萬噸、5093萬噸和658萬噸,占國內大豆總供給的70%左右。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導致我國大豆進口量有所下滑,但仍在8000萬噸以上。正因如此,若想保證行業的生存和發展,大豆產業必須熟知國際市場的運作模式,并在期貨套保和對沖上有更為專業的操作。大豆貿易涉及領域較多,本文主要介紹貿易基本流程以及期貨套保、基差交易等相關情況。
A國際貿易流程
我國目前已有十分成熟的國際貿易經驗,以美國為例,中美之間的大豆貿易主要是發生在美國農民、國際貿易商和中國油廠(中國大豆進口商)之間。
圖為大豆國際貿易流程
第一步:美國農民點價賣貨,相對CBOT某月期貨和貿易商確定一個升貼水(basis),在一定期限內農民自行選擇約定合約的期貨價格,減去貼水即為農民得到的大豆銷售款。貿易商向農民收購大豆,農民點價同時在CBOT賣出相應期貨合約進行保值,該過程完成后貿易商手中持有大豆現貨多頭和相應期貨空頭。
第二步:貿易商計算自己的成本和利潤,確定向中國油廠的升貼水(basis*)報價,并和中國油廠簽訂出口合同。農民的點價賣貨與中國油廠的點價買貨正好是相對過程,貿易商的作用就是賺取其中的升貼水價格。
第三步:中國油廠接受升貼水報價,并在一定的期限內在CBOT上購買相應數量的期貨(CBOT*,點價),點價的過程主要基于對行情方向的判斷和對期貨點位的認可,采購的最終成本是期貨點價和升貼水之和。
第四步:中國油廠將大豆多單轉單給貿易商,和貿易商確定平倉價格,貿易商借以平掉手中的期貨空頭。在此前后,貿易商將相應數量的大豆現貨轉移給買方,該過程完成后貿易商手中的大豆現貨多頭和期貨空頭同時平倉了結。
圖為中國進口美國、巴西、阿根廷大豆數量變化(單位:噸)
圖為中國進口大豆占比
圖為中國大豆進口量變化(單位:萬噸)
B中國油廠采購計劃
油廠一般以銷定產、以產定購。銷售部門需要提前半年甚至更長時間給出銷售計劃,工廠部門根據銷售計劃制定生產計劃,生產計劃進而影響采購計劃。通常企業采購會保證7—10天的安全庫存,剩余的是龐大的在途庫存。在安排船期的時候,要結合產地情況,如等泊時間和裝船時間,還要結合不同發運地所需的運輸時間和到港卸貨時間等。一般來說,油廠會提前60天以上進行采購。
油廠采購時有一口價(固定價格)和兩口價(點價)兩種方式。一口價是指在簽訂合同時便直接確定好進口大豆的價格,最終的進口價格取決于進口商的談判能力和當時的市場價格。點價的方式更為普遍,指在簽訂合同時,不直接確定進口價格,而是先和國際貿易商談定一個升貼水,并在合同中約定以某月CBOT大豆合約作為標的合約,在一定的時間期限內由進口商(即油廠)自行采購相應數量的CBOT大豆期貨合約,以期貨價格加升貼水作為最終的進口價格。點價的過程比較考驗進口企業對于CBOT期貨行情走勢的判斷以及對點位的認可。
對于中國油廠來說,首先在CBOT市場買進期貨,接著敲定期貨平倉價格轉單。但為了鎖定利潤,同時還要在大連商品市場上賣出保值(連豆粕、連豆油期貨),以此完成對壓榨利潤的鎖定。
整個套保環節當中最重要的是頭寸的管理,需要動態地調整期貨頭寸使其與現貨頭寸相匹配。凈頭寸為現貨頭寸(多頭)和期貨頭寸(空頭)的差值,而控制凈頭寸(即風險敞口)的大小就是風險控制的閥門。一般來說,行情明顯看跌時,將凈頭寸控制在零左右;行情明顯看漲時,可適當放大凈頭寸;行情方向不明時,將凈頭寸控制在小量水平。
C壓榨利潤和基差的關系
壓榨利潤在企業采購的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利潤一般呈現寬幅波動狀態,年內波動區間不斷收窄并且逐步上移,另外各個月份合約對應的盤面榨利走勢基本趨同。利潤計算方式如下所示。
豆粕的銷售常常采用基差銷售的方式,油廠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很好得鎖定利潤,進而規避價格波動所帶來的風險。要理解豆粕基差的交易邏輯,首先要了解油廠榨利的視角。
圖為廣東進口大豆壓榨利潤
壓榨利潤的推導過程如下:
T1時點,D為進口大豆成本,A1為期貨M2001價格;T2時點,B為豆粕現貨銷售價格,A2為期貨M2001價格。
假設不考慮豆油頭寸;油廠管理10—1月份壓榨利潤頭寸,那么,T1時點,油廠買入進口大豆D,同時在A1價位做空M2001,即油廠鎖定盤面壓榨利潤E=A1-D,(需要注意的是,10—1月的油廠頭寸全部對應1月盤面套保);油廠對外銷售豆粕基差為C+M2001(基差C可以是10—1月當中月份,對應期貨合約是M2001);T2時點,買基差者在A2價位點價,鎖定采購成本:C+A2,油廠同時平空單,相應地,油廠獲得豆粕銷售收入B=C+A2。
在T2時點定價后油廠的盈虧情況:現貨頭寸盈虧=豆粕銷售收入-原料成本=B-D=(C+A2)-(A1-E)= (A2-A1)+(C+E);期貨頭寸盈虧=A1-A2;總盈虧=現貨頭寸盈虧+期貨頭寸盈虧=(A2-A1)+(C+E)+(A1-A2)=E+C;油廠整體利潤=盤面套保壓榨利潤+豆粕銷售基差,而實現E+C的最大化是油廠的經營目標。
油廠豆粕基差與榨利水平往往呈現負相關關系。判斷基差采購或采購節奏時,若壓榨利潤比較低,在沒有順價的情況下,油廠采購速度變慢,到港減少,進而導致大豆港口庫存去化,油廠豆粕壓力下降,于是基差堅挺;隨后下游成交增加,并出現壓榨利潤,油廠開始加速大豆采購,供應增加,為了鎖定遠期壓榨利潤,油廠又傾向于報低遠期基差,讓成交更為順利,以確保自己能夠鎖定遠期的利潤,周而復始。雖然中國油廠盤面壓榨利潤常常為虧損狀態,但因為有基差的存在,也給予了企業更多的操作空間。
D基差運用
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存在一些差異,但因為基本面相同趨勢又是一致的,也因此誕生了基差的研究和交易。2000年后,隨著大豆貿易國際參與程度加深,國內市場經歷了幾波洗禮,近幾年,豆粕基差采購已經十分成熟,但在基差運用上,市場分化也十分明顯。在沿海地區,很多大的廠商通過基差管控風險,提高采購效率,但它其實增加了采購的難度,過去一口價只需要對一個價格進行理解,但現在涉及三個價格的判斷——現貨、期貨、基差,而市場參與度的成熟進一步加大了采購難度。
對于中小飼料廠來說,參與基差采購的意愿較弱,但市場競爭環境已經越來越激烈,飼料需求放緩,原料波動加劇,原料風險成本管控意義越來越大,對于企業來說也是增強競爭力的手段。
基差是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之間實際運行變化的動態指標,至少包含了兩個市場間的交運成本和持倉成本。交運成本反映了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的空間因素,表現在同一時間的不同地點的基差不同;持倉成本反映兩個市場的時間因素,即持有或儲存某一商品的由某一時間到另一時間的成本,包括倉儲費用、資金利息、保險費和損耗費,反映了期貨價格與現貨價格之間的本質關系特征。
基差主要決定于持倉成本,并與供求狀況和市場套利行為有關。市場上商品的供求關系也較大程度地影響著基差,市場上商品供過于求時,現貨價格低于期貨價格;供不應求時,現貨價格高于期貨價格。影響基差的其他因素還包括季節性因素、上年結轉庫存、當年產量預測值、替代品的供求、國外產量和需求、倉儲設施和費用、運輸條件和成本、保險費、國家政策以及市場心理因素等。
基差對于套期保值交易非常重要,因為基差是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的變動幅度和變化方向不一致而形成的,只要套期保值者密切關注基差變化,并選擇基差有利的時機完成套期保值交易,就會取得較好的效果。如果基差發生了變化,套期保值就是非完全套期保值,根據不同的情況,套期保值的結果也不相同。
對于企業來說,跟蹤地區各油廠到港、開機、庫存等指標,能夠更好得判斷區域供求關系,進而對基差強弱有更為準確的推斷。
企業除了理解基差的基本內容之外,還要在實際運用中注意一些細節,進而增加對風險的管控能力,形成穩定的基差貿易模式是持續經營的核心。首先,要多關注基差本身,清楚基差框架,少受單邊價格影響,更不要在點價上大量投機;其次,保持團隊協作,保持理智思考;最后,建立數據庫,為基差貿易提供決策依據(單邊行情受多方因素影響,但基差變化大型貿易商是完全可以把握的)。
盤面套保月份(期貨主力交割月份)與豆粕基差合同的交貨月份(非主力交割月份)之間常常存在不匹配關系,從而造成了非主力交割月存在較大的基差波動風險。由于期貨主力合約1—5—9的設計,油廠非主力合約套保只能選在主力合約上,而主力合約反映的是該月基準交割地的供求狀況,這就造成了非主力合約與主力之間在時間和空間上存在錯配,非主力合約基差波動較大。
從季節性來看,國內豆粕基差高點一般出現在2—3月和9—10月,這兩個時間段一般都是南北美供應交接的窗口。主力交割月份基差需要關注基準基差的位置,交貨地與基準基差所在地的區域價差;對于非主力交割月份的基差,如果該合約臨近前一主力合約月份,則合約價差趨勢以及持有成本也有較大影響,而對于中間月份,需要增加到貨成本、階段供求、壓榨利潤趨勢等方面的考慮。
相關標簽:大豆價格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