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11-06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本報記者 白鋒哲
經常停電、停網、停水,距離首都亞的斯亞貝巴三百公里遠,日常用品要到二三十公里外的市場去買,條件艱苦到連埃塞本地人也留不住。這就是劉運民所任教的埃塞俄比亞阿拉戈(Alage)農學院。
劉運民正在這里執行第19期援埃塞職教項目,已經是連續第三期。此前,他曾經兩次赴尼日利亞執行中國—尼日利亞南南合作項目。
今年49歲的劉運民,援外生涯已超過十年,早已成了大家眼中的“老援外”。憶及其間的艱難不易,他心態淡然,“從事農業本來就要到基層、到偏遠地方去,我不太愿意說起苦和累,個人需要做的就是盡全力去適應或改變。”
埃塞農業部國務部長:這是我看到的埃塞最好、最完整的灌溉實習基地
2016年的11月9日,來自河南省虞城縣農業局的劉運民,再次踏上了遙遠的非洲大地。這一次,他來到了素有“非洲屋脊”之稱的埃塞俄比亞。
“剛到阿拉戈農學院時,我被分配在資源系從事灌溉技術教學,2017年3月,灌溉系從資源系正式獨立出來。”劉運民告訴記者,這就需要建立灌溉示范基地,用以進行灌溉技術試驗示范、推廣培訓和學生實習等。這個艱巨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了劉運民頭上。
一無所有,學校只給了一塊地,怎么辦?首先是規劃設計,接著進行雜草割荒、灌木砍伐、土地平整、機械翻耕等,隨后再建設蓄水池、泵站、水塔、過濾設施等一系列基礎設施。
劉運民回憶說:“太不容易了!按照輕重緩急,必須建蓄水池來儲存水。然而光是蓄水池,就耗費了3個月時間。”原來,埃塞土地與國內不一樣,都是火山噴發的細沙,漏水嚴重,于是他就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最后采用塑料布防滲、苔芙草黏土防護、水泥層防沖刷三層防護措施,破解了難題。
不同水泵系統、管道軟件等,在埃塞市場上非常難買,不像國內設備材料齊全。“最困難的,還是指導工人施工,因為水池不同部位的長寬深以及坡度都要求不同,挖不到位都不行。這個過程壓力太大了。”
終于,200平方米滴灌示范項目的80立方米蓄水池建設完成,并蓄水成功,可以滿足灌溉系示范地滴灌、微噴灌、溝灌、漫灌等各種灌溉模式用水,蓄水池相關配套設施如引水溝、排水溝、沉淀池、水塔等也建造完畢,完全符合滴灌示范項目要求。灌溉系主任Tashouma對劉運民說:“三個月來第一次看到你開心地笑了。”
今年5月份,埃塞農業部國務部長門格斯圖先生到阿拉戈農學院考察,在看到劉運民一手建立起來的灌溉實習基地時,他稱贊道:“這是我看到的包括農業大學、研究所在內的埃塞最好、最完整的灌溉實習基地。”
灌溉系學生:您就像我的父親一樣,給了我技術和飯碗
對農業院校來說,實習教學相當重要,否則只能紙上談兵。
可以說,劉運民的多半教學時間都是在灌溉實習基地度過的。在建設蓄水池的過程中,向學生詳細講解水池選址規劃、池體放線挖坑取土、池面池底整修等水池建造關鍵技術,掌握基本技能;帶領灌溉系畢業生到田間溫習各項灌溉技術,如水質凈化和土壤防護、灌溉系統水源系統和管件接頭安裝、灌溉系統田間管道鋪設等,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確保每個學生能夠順利通過畢業考試……
劉運民說:“我希望能夠把所有的灌溉技術都傳授給學生們,希望學生們能夠看到所有中國以及國際上的不同灌溉方式,能夠有一個全面的對比。”
通過田間實習教學,學生們掌握了在課堂上接觸不到的內容,有了親自動手安裝灌溉系統的機會。學生們感慨地說,非常感謝中國政府提供的親手實踐的機會,這是在以前的學習中想象不到的。也有學生對劉運民說:“您就像我的父親一樣,父親給了我地,您給了我技術,技術就是我以后的飯碗,有了技術就不愁找工作了。”
“學校總體師資力量充分,全院6個系每年都會新招入大學畢業生。”劉運民介紹說,但是老師們的實踐動手能力很差,因此培訓老師也是中國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與此同時,劉運民還積極把各種農業灌溉技術在學院的示范農場和周圍農村進行推廣和展示,提高當地農民的基本農業技術水平,得到了當地農民的熱烈歡迎。
一雙兒女:爸爸,您放心工作吧,您是我們的驕傲
2004年頭一次去非洲援外時,劉運民的女兒剛十歲,兒子才五歲。2005年到2007年兩年間,妻子也一起參加了南南合作項目,一對兒女留給姑姑照看。
這個在常人看來心酸的舉動,劉運民卻有不同的看法,“這些對孩子可能會有好處,讓他們盡早承擔一些事,對成長也許更有利。”如今,女兒已于去年從廈門大學畢業并留在廈門工作,兒子今年則考上了大學。
“孩子們很支持,他們一直覺得我是他們的驕傲。”今年10月份,與劉運民同在農業局工作、從事園藝栽培的妻子王素梅,再次一同前往非洲,參加了援埃塞職教項目。
談到為何堅守援外這份事業,劉運民覺得,“最主要是自我價值更能夠得到實現吧。國內人才多,缺我一個也不少,可是在非洲不一樣,我做的工作別人完全做不了,整個灌溉系只有我一個教實踐的老師。”
每年春節,農業農村部韓長賦部長會專門致信慰問;平日里,負責援外專家管理工作的國際交流服務中心是專家們堅強的后盾;大使館經商處也時常給予細致入微的幫助和支持;埃塞當地歡度節日時,好客的埃塞人民以能邀請到中國教師共度佳節為榮……這一切都讓劉運民倍加溫暖。
全心全意,全力以赴,說給埃塞人聽、做給埃塞人看、帶著埃塞人干,劉運民與其他中國教師一起,十數年來堅持傳授著農業技術和經驗,也收獲著友誼和溫暖。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