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9-17 作者:佚名 來源:人民日報
本報駐意大利記者 韓 碩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國際農業發展基金會、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衛生組織等五大機構近日共同發布2018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呼吁各國繼續致力于制定政策、加強合作,以扭轉全球饑餓人口上升的局面,保障糧食安全。
《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旨在為國際社會提供有關消除饑餓和改善營養等方面的信息。報告指出,2017年全球8.21億人口處于饑餓狀態,相當于每9人中就有1人在挨餓,饑餓人數在過去3年持續上升,已重回10年前的水平,同時還有數億人口面臨健康風險。地區沖突、經濟增長放緩和氣候變化是全球糧食安全狀況惡化的主要原因。
報告同時顯示,在應對兒童發育遲緩和成人肥胖等多種問題方面,各國取得的進展緩慢,數億人口面臨健康風險。2017年,有近1.51億5歲以下兒童因營養不良而身材矮小,遠低于各年齡段的身高標準,其中非洲和亞洲的發育遲緩兒童人數分別占總數的39%和55%。同時,全球還有1/3的育齡婦女受貧血困擾,超過1/8的成年人患有肥胖癥。
“越是容易發生極端天氣的國家,營養不足的發生率往往越高。”報告分析,氣候變化會對降雨模式和農業生產造成影響,導致糧食供應短缺、糧價高漲。
糧農組織等聯合國機構為此號召各國繼續制定氣候變化政策和機制,適應和限制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糧農組織高級經濟學家辛迪·霍爾曼表示,農業及糧食安全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馬拉維等國家開展的“氣候智能型”農業項目采取了作物多樣化的種植方法,有效地分散了風險、提高了生產力。
糧農組織等還呼吁各國實施干預措施,為人們獲得有營養的食物提供保障,并打破營養不良的代際循環。專家建議,在制定各項政策時,應當特別關注嬰童、婦女等最脆弱的人群;各國需要逐漸過渡至營養敏感型農業和糧食系統,以便為所有人提供安全和優質的食物。
“如果要在2030年前創造一個沒有饑餓和營養不良的世界,就必須加快行動速度,擴大行動范圍,以加強糧食系統和民眾對于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的抵御力和適應能力。”報告指出。
(本報羅馬9月16日電)
相關標簽:農業新聞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