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6-12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
本報記者 白鋒哲
近日,由中國農業大學主辦的“南南合作和國際發展合作洞見”沙龍活動在京舉行,圍繞“中非合作一線”話題,來自中國農業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媒體界的多位嘉賓,就各種的經歷和感受進行了精彩分享。
在國際農業發展合作和南南合作的實踐過程中,有一個獨特的群體需要關注,即從事援外工作的農業專家們。在中國對外援助和南南合作的過程中,他們既是新型知識和技術的傳播載體,也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既是本土發展經驗的積累者,也是走入異域他鄉的發展者。他們有血有肉、有個體的差異與個性,同時又背負著國家整體對外交往的使命。每一位援外專家都在日常生活中重塑對自我的認知,也在重構出他們對于他者的判斷。
作為前沿一線的發展實踐者,援外專家在歷史變遷中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在當前中非合作新階段,他們又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在“一帶一路”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援外專家們能發揮怎樣的作用,他們的認知、知識和技能將面臨怎樣的調整?來自不同領域、具有不同工作經歷的嘉賓們就此進行了熱烈對話。
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深農業專家鄧正銳認為,駐非大使館的外交官、在非所有華人群體,包括私人機構、政府研究機構、國營企業、私營企業等,都是中非交往的“前沿一線”。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如何體現、中非合作交流的協議框架如何落實,都需要“前沿一線”去實施、去體現、去落到實處,援外農業專家們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針對中西方援外專家的區別、中國援外專家的使命與責任,長期跟蹤研究農業援外專家的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陸繼霞認為,中國援外專家是由國家集體管理和統一考核,與西方援外專家比較個人化的行動方式有別。中國專家的援外活動超越了技術層面,非常重視和當地進行文化上、生活上的交流與互動。專家們代表著國家的形象,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在形塑著非洲人對中國的認知,中國熟人社會重友情的交往方式也使他們易于與當地人更加友好地相處。
作為中國第一位獨自深入非洲部落進行人文調查的女攝影師,梁子老師從自身對非洲的向往之情談起,講述了她自己眼中援外活動的變化。她談到,非洲并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有50多個國家,并不是整個非洲都異常炎熱,其實赤道上也有雪山,所以真實的非洲是什么樣子,需要更多親歷者包括援外專家去講述;援外是雙向交流的過程,援外專家給當地帶去技術和經驗的同時,也從當地人身上學到了獨特的認知方法和實踐經驗。
華東師范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青年研究員蔣華杰從歷史的角度講述了中國援非的歷程。他提到,中國對非援助始于1955年萬隆會議之后,當時強調“大國義務”偏向單純利他,但時移勢遷則難以為繼;改革開放后,開始大規模縮減對非援助,著眼于互惠互利;新世紀以來,在援助理念上更加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注重增強受援國的自我造血功能。
據了解,“南南合作和國際發展合作洞見”是2018年由中國農業大學南南農業合作學院、人文與發展學院發起的對話活動,針對國際合作領域的前沿和焦點問題展開,尤其關注與發展金融、發展知識、發展合作和發展治理相關的農業農村發展、減貧、社會轉型等領域,展現前沿觀點、實踐探知和經典議題。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