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1)根的生長當歸從播種到生理成熟需要跨三年,越兩冬,全生育期500多天。種子萌發后,胚根迅速伸長,并向下彎曲生長,進入土中,先長出一條主胚根,當主胚根伸至3~4厘米時,開始形成一級側根,接著在第一級側根上出現二級側根,主根繼續增粗和伸長,并逐漸肉質化,形成一個典型的長20~30厘米,直徑0.3~0.5厘米肉質直根系。次年4月上旬移栽后,大量的營養物質用于葉片的發育,根系的增長較為緩慢,由于主根在起苗和移栽過程中根尖受損,發育受到抑制,從而促進了側根的大量發育,到7月份封行后,主根直徑開始增粗,產生新的側根,第一級側根開始肉質化。8月上、中旬,溫度開始降低,葉片伸展達最大值,此時葉片的同化產物主要輸送到根部,主根和側根的直徑迅速增粗并肉質化,氣溫轉冷后生長緩慢,但根內物質積累速度加快。到10月上、中旬,地上部分開始枯萎時,根系生長達到最大值,全長可達30~50厘米,直徑為3~5厘米,此時為當歸的收藥期,若未及時采收,留在田間越冬的當歸第三年(部分當歸第二年即進入抽薹開花階段)由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由于抽薹和開花結實消耗大量營養物質,根部變得堅硬而瘦小,逐漸木質化變空心,成為柴質狀,喪失藥用價值。
(2)莖的生長莖是連接地下根和地上部枝、葉、花、果的器官。在輸送和調節器官之間的水分和養分方面起著重要作用。當歸的莖分為營養莖和花莖。營養莖僅存在于營養生長期間(抽薹前),莖體極度短縮,既無莖節的分化,也無明顯的莖桿伸出地面,外觀上處于無莖狀態,僅有數片葉子從基部生出,簇生于營養莖的頂端,呈蓮座狀。第三年3月中、下旬,當歸開始返青,隨后生長點開始由營養生長轉入生殖生長狀態,形成生殖生長點,5月中、下旬,地上莖開始抽出,并迅速伸出地面,即抽薹,形成一個直立多節(一般5~8節),多分枝的莖桿,最高可達1.5米,與此同時,在主莖和分枝頂端形成大型復傘形花序。
(3)葉的生長葉是當歸的重要營養器官,其主要功能是進行光合作用、蒸騰作用和氣體交換。當歸葉分基生葉和莖生葉,是2~3回奇數羽狀復葉,由葉片、葉柄、葉鞘三部分組成。葉片的主要功能是進行光合作用,在光照條件下,綠葉能把植株吸收來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機物質。在一般情況下,單株葉面積越大單根重越高。在一定范圍內,葉面積系數越大,畝產越高。所以改善栽培管理措施,增加葉面積系數,是奪得當歸高產的一個重要措施,但同時要提防植株旺長。葉片的構造分為表皮、葉肉和葉脈三部分。表皮在葉的最外層,其上有茸毛和氣孔。氣孔的開閉控制著當歸植株內外的氣體交換和水分的蒸騰。表皮內為葉肉,由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組成,內含許多葉綠體,是當歸進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機養分的重要場所。葉脈的主脈位于葉片中部,分布于柵欄組織和海綿組織之間。葉脈與葉柄、莖和根維管系統相通,共同構成當歸植株水分和養料輸送的完整系統。在第一年的營養生長期間,生長點相繼產生葉原基,形成5~7片基生葉,叢生于營養莖頂端,呈蓮座狀,葉片較大,葉柄較長。第二年返青后,隨著氣溫升高,生長逐漸加快,相繼生出莖生新葉,平均氣溫高于14℃生長最快,此時不僅葉片數目迅速增加,而且葉面積迅速增加。6~7月份,地上部分進入生長旺盛期,形成多數大型復葉。葉面積系數達到3~4,為獲得高產奠定基礎。留種的植株,第二年不采挖,留在田間越冬,第三年3月中、下旬開始返青,重新發出新葉,隨后轉入生殖生長,生長點分化出莖節并伸長,形成花莖,這時,基生葉停止分化,在花莖的節部產生莖生葉,互生,葉片較小,葉柄較短,基部膨大呈鞘狀,抱莖。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