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一、哺乳期子豬死亡原因分析
(一)凍死。初生子豬調節體溫的生理機能不完善,加上被毛稀少和皮下脂肪少等因素,在保溫條件差的豬場常因寒冷而被凍死。
(二)壓死、踩死。母豬母性較差,或產后患病,環境不安靜,導致母豬脾氣暴躁,加上弱小子豬不能及時躲開而被母豬壓死或踩死。有時豬舍環境溫度低,墊草太厚,子豬躲在草堆里,或是子豬在母豬腿下、腹下躺臥,也容易被母豬壓死或踩死。
(三)病死。疾病是引起哺乳子豬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見病有肺炎、下痢、低血糖病、溶血病、先天性震顫綜合征、流行性感冒、貧血、心臟病、寄生蟲病、白肌病和腦炎等。
(四)餓死。母豬母性差,產后少奶或無奶且通過催奶措施效果不佳,乳頭有損傷,產后食欲不振,所產子豬數大于母豬有效乳頭數且寄養不成功時,子豬均可因饑餓而死亡。
(五)咬死。子豬在某些應激條件(擁擠、空氣質量不佳、光線過強、飼糧中缺乏某些營養物質)下會出現咬尾或咬耳惡癖,咬傷后發生細菌感染,嚴重的會死亡;某些母性差(有惡癖)、產前嚴重營養不良、產后口渴煩躁的母豬有咬吃子豬的現象;子豬在寄養時,有的保姆豬會將寄養子豬咬傷或咬死。
(六)初生重不足。初生重對子豬死亡率有很大影響,初生重不足1公斤的子豬,死亡率在44%~100%,隨子豬初生重的增加,死亡率下降。
二、防范措施
(一)加強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采取前低后高的飼養方式,母豬妊娠前期在一定限度內降低營養水平,妊娠后期(臨產前1個月)再適當提高營養水平,增加飼喂量,并可添喂油脂,還應保證常量、微量元素及維生素的供給,從而提高子豬的初生重。
(二)及早搶救假死子豬。方法:先清除子豬口鼻部黏液,擦凈身體,然后將其四肢朝上,一手托住其肩部,另一手托著其臀部,反復屈伸,直到子豬叫出聲為止。也可采用在假死子豬鼻部涂擦酒精等刺激物的方法急救。
(三)做好防凍保溫工作。提高哺乳子豬的育成率,保溫是關鍵。子豬生長的較適宜溫度:1~7日齡34℃~28℃,8~30日齡28℃~25℃G,31~60日齡25℃~23℃。宜采取的保溫措施:在保證產房舍溫在20℃左右的基礎上,應在產欄內設置子豬保溫箱,箱內吊250瓦的紅外線燈,燈距箱底面40厘米,或在箱內鋪電熱板。
(四)防壓。提高飼養員素質,完善崗位責任制,在母豬產前1周到產后1周,要求晝夜值班護理;在分娩舍內設置護子欄,以保護子豬和限制母豬活動。
(五)讓初生子豬吃足初乳。初生子豬不具備先天免疫力,必須通過吃初乳獲得免疫力。因此子豬出生后應盡早吃到初乳,獲得免疫力。
(六)固定奶頭。在子豬生后2天內,應人工固定奶頭,可避免以強欺弱,保證全窩子豬正常生長發育。
(七)選擇性寄養。在母豬產子過多或無力哺育自己所生的部分或全部子豬時,應將這些子豬寄養給其他母豬哺育。在實踐中,最好將多余子豬寄養給遲1~2天分娩的母豬。
(八)補鐵。大量實踐證明,在子豬生后2~3天,給每頭子豬肌注補鐵100~150毫克,不但可預防缺鐵性貧血,而且平均每窩斷奶育活子豬數可增加0.5~1頭,60日齡體重可提高1~2公斤;在缺硒地區,還應同時注射0.1%的亞硒酸鈉與維生素E合劑,每頭1毫升,10日齡每頭再注射1毫升。
(九)補料。補料可提高子豬的生長速度,增強體質。子豬生后7天左右,可采用自由采食法補料,即在補料槽里放上顆粒料等,讓子豬自由采食,為使子豬盡快吃料,開始幾天將子豬趕到補料槽旁邊,上、下午各1次,效果較好。
(十)矯正母豬咬子的不良行為。給母豬帶上防護口罩,人工強制哺乳;在母豬產前、產后給予充足的溫鹽水;接產人員要及時清除母豬排出的胎衣;保證母豬妊娠后期營養充足;淘汰有咬子惡癖的母豬等。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