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豆根蛇潛蠅屬雙翅目潛蠅科。又名大豆根蛆、大豆根潛蠅等,此蟲為單食性害蟲,只為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分布于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山東和河北等地。受害株比健株單株減產可達40%以上。
1.形態特征
(1)成蟲體長約3毫米,亮黑色,翅為淺紫色有金屬光澤。復眼鮮紅色。
(2)卵長約0.015毫米,寬約0.04毫米,腎形,白色透明。
(3)幼蟲體長約3.2―4.2毫米,呈淡黃色,半透明,圓筒形,尾部稍細。
(4)蛹體長約2.1―3.0毫米,長卵圓形,黑色。
2.為害特點成蟲刺破和舐食大豆幼苗的子葉和真葉,取食處呈枯斑狀。幼蟲孵化后蛀入幼苗根部取食,為害主根的皮層和本質部,造成傷痕。植株根部受害表現為根系不發達,根變粗、變褐,皮層開裂或畸形增生,或生腫瘤。受害植株地上部表現為幼苗生長勢弱,植株矮小、葉色淡黃。受害輕者,在幼蟲化蛹后,根部傷口愈合,植株恢復生長,但根瘤較小而少,頂葉發黃、莢少,質量和產量下降。受害嚴重者植株逐漸枯死。此外,幼蟲造成傷口,還會感染根部病害,使大豆受害損失加重。
3.發生規律在北方大豆區一年發生1代,以蛹在豆茬或被害根附近土壤內越冬。翌年越冬蛹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6月上旬成蟲盛發。6月中旬進入卵盛期,卵孵化盛期為6月中旬至下旬,此時也是幼蟲為害盛期,持續20―40天。老熟幼蟲于6月下旬開始化蛹越冬。幼蟲為害大豆幼苗主根皮層,成蟲取食豆苗子葉或冀葉汁液。豆根蛇潛蠅成蟲羽化后在豆株間活動,交尾后將卵產在豆苗的近土表的根或莖皮層內,卵多散產,一株1粒卵,產卵期4―7天,每頭成蟲產卵20―40粒。孵化后,幼蟲沿胚軸表皮向根部運動并蛀食為害。末齡幼蟲在地表5―10厘米空間化蛹越冬。
豆根蛇潛蠅的發生與氣候因素和耕作制度關系密切。
(1)氣候因素氣溫和濕度影都響著大豆根潛蠅成蟲的羽化、交配、產卵,其最適溫度為20―25℃,降雨后土壤濕潤對羽化及成蟲發生有利。
(2)耕作制度①茬口:茬口不同,大豆根潛蠅發生程度不同。重茬地越冬蟲源數量較多,發生為害重;迎茬、正茬地發生較輕。據調查,被害率重茬地為30%,迎茬地為15%,正茬地為7.5%。②土壤肥力:土壤肥沃程度影響著大豆苗的生長勢,進而影響受害植株的的恢復能力。調查發現,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于5%,缺肥,幼苗生長瘦弱,為害加重。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5%,水肥充足,促使幼苗早發、生長發育健壯,為害減輕,即使受害,恢復也快。⑧播種期:播期不同,發生程度不同。播種過晚,5月20日后播種的地塊發生重。因為在晚播地塊,當大豆根潛蠅幼蟲盛發時,大豆幼苗根莖表皮細嫩,有利其發生為害。④耕作方式:秋耕深翻或秋耢茬地塊發生輕。秋季深翻20厘米以上,能把蠅蛹埋入土層較深處,降低羽化率:秋耢能把豆茬地地表下越冬蛹帶到地表,經冬季長期低溫和干燥氣候的影響,越冬蛹死亡率也會增加。
4。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①合理輪作:豆根蛇潛蠅取食單一,只為害大豆和野生大豆,因此與禾本科作物合理輪作,可減輕土壤中的蟲源數量。一般實行與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輪作,可以減輕受害程度。②清潔田間:清除田間及地邊雜草,均可減少蟲源。③豆茬進行秋澇或秋耕深翻:秋季將大豆田深翻,用被翻入土下30厘米處則不能羽化;秋澇可以將越冬蛹帶到地表,經冬天長期低溫和干燥的氣候,越冬蛹死亡率增加,從而降低蟲源數量,減少成蟲數目。④適期早播:施足底肥,適時提早播種,可以使大豆幼苗早發育,當幼蟲盛發時主根的木質化程度已較高,能忍耐幼蟲鉆蛀,受害則輕;反之,幼苗根莖細嫩受害則重。
(2)種子處理可應用藥劑或種衣劑處理種子。種衣劑處理種子:8%甲?多種衣劑或35%多?克?福懸浮種衣劑,按種子重量1.2%一2.0%進行種子包衣。大豆種衣劑26按藥種比1:75進行種子包衣。乳油藥劑處理子:5%甲基硫環磷或35%乙基硫環磷,按種子重量的0.5%拌種;40%樂果EC(乳油)700毫升加水4―5千克拌大豆種子100千克,晾干后立即播種。
(3)田間防治田間主要防治成蟲。在成蟲盛發期,即大豆第一片復葉前,子葉表面出現黃斑,田間看到成蟲(小蠅子)時噴藥防治成蟲。蟲量較大時隔7―10天再噴藥1次。用菊脂類農藥每公頃450毫升左右加水噴霧、40%樂果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霧或用90%敵百蟲晶體700倍液。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