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鹿壞死桿菌病是鹿的一種常見慢性傳染病,以蹄的損傷和皮膚、皮下組織、口腔及消化道黏膜、內臟發生壞死為特征。
1.病原本病病原是壞死梭桿菌,為多形性革蘭氏陰性菌,小者呈球狀,大者呈長絲狀。本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在動物場、沼澤、土壤中均可發現,還常存在健康動物的口腔、腸道、外生殖道等處。為嚴格厭氧菌。本菌能產生外毒素,可引起組織水腫,其內毒素可使組織壞死。本菌對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強。溫熱及常用消毒劑都可殺死。
2.流行特點在自然情況下,多種畜禽及野生動物均有易感性。野生動物中梅花鹿、馬鹿、水鹿、駝鹿和麝均易感,尤其仔鹿易感性更高。本病秋冬季節呈散發性,春夏較少發生。主要經皮膚損傷而感染。仔鹿在產育期呈地方流行,尤其在地面堅硬常因腕關節、跗關節部磨破而感染。幼鹿在分窩轉移后,由于不安、劇烈蹦闖而損傷感染,也可因生齒期或采食粗硬飼料損傷口腔而感染發生。
3.臨床癥狀病初,蹄踵及蹄冠部發生熱痛性腫脹,個別可見蹄葉炎。而后出現化膿、潰爛和壞死,并向深部蔓延,以蹄冠腫脹許多小孔流出小米湯樣污濁惡臭膿汁。有時壞死波及韌帶、關節、骨骼、蹄匣,嚴重者發生蹄匣脫落及蹄骨破碎,跛行。同時,也可發現舌根、腭部,也有的起始于唇,患部有黃白色與健康組織牢固結合的壞死物。有時發生龜裂,壞死表現呈灰綠色、污灰色,壞死灶漸向深部發展,深達骨賂。當病變轉移到內臟時,出現全身癥狀,精神沉郁,兩耳下垂,食欲不好,喜臥,體溫升高。有繼發感染時,食欲廢絕,迅速消瘦,呼吸短促乃至死亡。仔鹿因臍帶創口感染,病程稍長,表現排尿弓腰,精神倦怠,被毛蓬亂。臍部有索狀硬結或呈拳頭大腫脹、從臍帶處多孔流出惡臭似小米湯樣膿汁。仔鹿腕關節前部、跗關節側面磨破而感染時,如不及時治療多轉為慢性經過,引起骨質增生,即使痊愈也遺留“大骨節”或“跛行”后遺癥。
4.解剖病理改變隨鹿的種類和年齡而不同。病鹿尸體大多數高度消瘦。肝內壞死灶大小、數量不等,其小似胡桃,大則整個肝臟。前三胃黏膜上、胸膜腔內、肺內常見大小不等壞死灶,有的發生化膿性胸膜炎、化膿性纖維素性肺炎。一側肺炎,甚至大部分肺爛掉,有特殊惡臭味。外部病變為患部硬固腫脹,潰爛和壞死。患肢皮下血管充盈,似繩樣,壓之硬固,重者蓄脹、充滿惡臭膿汁,輕者蹄冠和球節皮潰開。皮下呈膠樣浸潤或呈橡皮腿。壞死桿菌在死亡組織中迅速死亡、崩解,只在病、健交界處可見到放射狀排列的菌體。
5.診斷據癥狀和流行特點及病變可做出初步確診,從病鹿口內做厚層唾液涂片,或從病灶周圍病、健交界處刮取病科涂片鏡檢,可見有著色不均的長絲狀桿菌。另外,也可進行動物接種和分離培養確診。
6.防治(1)預防:避免皮膚、黏膜損傷,對鹿舍和保定欄要做安全檢查。經常保持地面平整,圈舍及周圍環境清潔、干燥。定期消毒,防止飼養管理用具的污染。仔鹿出生3~5日,進行臍帶檢查,發現感染時,立即治療。發現病鹿立即隔離,并進行治療。嚴禁隔離圈用具和健康互相串用。(2)治療①局部治療。徹底清除患部壞死組織,排凈膿汁,暴露創面,造成有氧條件,以阻止壞死桿菌發育。用3%雙氧水或1%高錳酸鉀液洗凈患部,撒布碘仿硼酸;炎性腫脹較重者外涂魚石脂軟膏,鏈霉素50萬~100萬單位,0.25%奴佛卡因10~20毫升,實行患肢封閉。如壞死面積大,侵害深部組織或形成瘺管,在清除壞死組織和充分洗滌之后,可灌注10%福爾馬林酒精或10%~20%磺酊。肉芽生長過度者,可撒布鹵堿粉。發生壞死性口炎時,用0.1%高錳酸鉀液沖洗口腔,然后涂磺甘油,每天2次直到痊愈。蹄匣脫落病鹿,冬季防凍,繃帶包扎,套上鹿鞋。②全身治療。在局部治療的同時,配合全身療法,控制繼發感染,防止原發病灶轉移內臟,據分離的病原菌藥敏試驗,選用抗生素,同時結合對癥治療。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