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栗蠶是柞蠶屬完全變態的野生吐絲經濟昆蟲,俗稱燈籠蠶,廣泛分布于我國“三北”地區和中南地區,它是我國的重要特產之一,目前尚處于野生狀態。栗蠶絲是價格昂貴的天然纖維,具有獨特的熒光閃爍性,被用做多種防偽標志和高檔服飾品,其價格是柞蠶絲的10倍。栗蠶蛹不僅是高蛋白、低脂肪的優質保健食品,而且含有許多奇特藥物成分,可以醫治多種疾病,其價格是柞蠶蛹的6倍。由于國內外市場需求量劇增,售價不斷上漲,因此掠奪性過量采集野生栗蠶繭的現象日趨嚴重,幾乎使其到了瀕臨滅絕的危險境地。實行人工馴養挽救野生栗蠶這個珍稀的物種資源,做到合理開發利用,已經成為特種養殖業中的一項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
1.特征與特性卵為尖橢圓形,呈麻雀蛋色,能抵御~30℃低溫,暖種最適溫度18℃,發育起點溫度10℃±0.6℃,孵化有效積溫181.7℃±11.6℃。1~3齡幼蟲(蠶)有較強的群集性,4~5齡幼蟲在受到觸動時有假死落地的習性,在營繭前爬動頻繁。幼蟲期多為4眠5齡,3齡后體色開始分離,到5齡期分離出橄欖黃綠和螳螂綠等多種體色。蛹(繭)長橢圓形,初為白色,逐漸變為栗棕色或淡咖啡色。蛹粉含蛋白質51.73%、脂肪22.42%,還含有19種氨基酸,人體必需的9種氨基酸樣樣俱全。成蟲(蛾)體色有栗棕、古銅綠、虎皮黃、松鼠灰等10多種顏色,有強烈的趨光性,在交配時受到觸動極易散對。絲的品質優良,手紡紗的熒光反射率高達14.9%,其中素紗和染色紗分別比柞蠶手紡紗高出1.10和9.23個百分點。染色的栗蠶絹絲在自然光下用肉眼可以觀察到鮮明的閃爍性。
2.產量與效益近5年來,已在盛產栗蠶的遼寧省鳳城、岫巖、寬甸和本溪等市(縣)人工制種1720千粒,制取種卵437.5公斤,放養617把,產繭15.8萬公斤,制成綿條絲4500公斤,獲得直接經濟效益1043.5萬元,平均每個蠶農僅在兩個月的養蠶期內就可純增收入8000元,比放養柞蠶的收入高出50%以上。
3.馴養與飼養栗蠶在馴養過程中適于采取全齡期野外稀養的方法,不僅省工、省力、降低成本,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多次剪移造成蠶期和繭期的損失。栗蠶為雜食性昆蟲,楓楊、核桃秋、柞樹、板栗、銀杏和樟樹等樹種的嫩葉均可成為它的飼料,其中尤以楓楊與核桃秋最為適宜,食用后可使健繭率達到97%以上。繭層率達到70%以上。暖卵室要選擇地勢高燥、陽光均勻、環境整潔、排濕換氣條件好的房屋。在暖卵前要用3%甲醛藥液對蠶室(室溫保持在26℃左右)和蠶具進行徹底消毒,封閉48小時,暖卵時期應比收蟻時期提前25~28天。在見到蠶苗后每個收蟻袋內裝入5~6克種卵,牢固地拴在楓楊或核桃秋樹的中上部枝叉上,在蟻蠶孵出后即可沿著樹枝向上爬行取食樹葉,在3齡眠之前將蠶剪移到大蠶場。每棵樹的飼養量以吃到作繭時樹葉還剩2/5為宜。在多數蠶化蛹結束,體壁硬化后選擇晴天摘收蠶繭,摘回后要薄攤擺放,并盡快剝繭、選繭、售繭。種繭要及時穿掛,妥善保存,以備制種。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