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本病是由寄生于內臟的杜氏利什曼原蟲引起的雙源性人獸共患慢性寄生蟲病。根據傳染源不同,我國黑熱病分為3種類型:人源型、犬源型、野生動物源型。犬源型多見于丘陵山區,分布于甘肅、青海、寧夏、川北、陜北、冀北、遼寧和北京等地。
【病原及其生活史】
杜氏利什曼原蟲寄生于病犬的血液、骨髓、肝、脾、淋巴結的網狀內皮細胞中。
在犬體內的蟲體稱為無鞭毛體(利杜體),呈圓形,直徑2.4―5.2微米,有的呈橢圓形,大小為2.9―5.7微米×1.8~4微米。用瑞氏液染色后,胞質呈淺藍色,胞核呈紅色圓形,常偏于蟲體一端,動基體呈紫紅色細小桿狀,位于蟲體中央或稍偏于另一端。
在傳播媒介(白蛉)體內的蟲體,稱為前鞭毛體(鞭毛體或細滴型)。呈細而長的紡錘形,長12~16微米,前端有一根與體長相當的游離鞭毛,在新鮮標本中,可見鞭毛不斷擺動,蟲體運動非;顫姟
當雌性白蛉吸食病犬(人)或其他患病動物血液時,無鞭毛體被攝入蛉胃,隨后在白蛉消化道內發育成為前鞭毛體,并逐步向白蛉的口腔集中,當白蛉再吸健康犬或其他動物血液時,成熟的前鞭毛體便進入健康犬體內,而后失去游離鞭毛成為無鞭毛體,隨血液循環到達機體各部。無鞭毛體被巨噬細胞吞噬后,在其中分裂繁殖。
【診斷要點】
(1)臨床癥狀:潛伏期數周、數月乃至1年以上。病犬早期都沒有明顯癥狀,晚期則常出現皮膚損害,表現為脫毛、皮脂外溢、結節和潰瘍。以頭部尤其是耳、鼻、臉面和眼睛周圍最為顯著。并伴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消瘦,貧血及嗓音嘶啞等癥狀,最后死亡。
(2)實驗室檢查:可從病犬的髂骨抽取骨髓或從耳部病變部刮取病料進行涂片染色檢查,發現利杜體即可確診。
【防治措施】
第一,在流行區,應加強對犬類的管理,組織力量定期對犬進行檢查,發現病犬除了特別珍貴的犬種進行隔離治療外(治療通常使用銻制劑,如葡萄糖酸銻鈉),其他病犬以撲殺為宜。
第二,在流行季節結合愛國衛生運動,發動群眾消滅白蛉幼蟲滋生地,應用菊酯類殺蟲藥定期噴灑犬舍及犬體。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