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苜蓿別名:紫花苜蓿、紫苜蓿。
(一)栽培條件
溫度
苜蓿喜溫暖半干燥氣候,生長最適宜溫度在25℃上下。夜間高溫對苜蓿生長不利,可使根部的貯存物減少,削弱再生力。根在15℃時生長最好,在灌溉條件下,則可耐受較高的溫度。苜蓿耐寒性很強,5~6℃即可發芽并能耐受零下5~6℃的寒冷,成長植株能耐零下20~30℃的低溫,在雪的覆蓋下可耐零下44℃的嚴寒。
水分
苜蓿是需水較多的植物,每形成1克干物質需水約800克,但因根系發達抗旱能力很強,在年降水量300~800毫米地方均能生長。在溫暖干燥而有灌溉條件地方生長極好。年雨量超過1,000毫米地方不適于苜蓿的栽培。夏季多雨、天氣濕熱,對苜蓿的生長最為不利。
土壤
苜蓿對土壤選擇不嚴,除重粘土、低濕地、強酸強堿外,從粗沙土到輕粘土皆能生長,而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富于鈣質土壤生長最好。略能耐酸,以土壤pH6~8宜,成長植株可耐受的土壤含鹽量為0.3%。地下水位不宜過高,生長期間最忌積水,連續淹水24~48小時即大量死亡。土壤水分的多少可影響苜蓿飼用品質,水分增多可使苜蓿的酸溶性粗纖維和木質素降低,莖葉干物質消化率提高,而對粗蛋白質含量則無影響。
生長
北方在墑情較好情況下春播后3~4天出苗,幼苗期間生長緩慢,根生長較快,播后30~40天莖長低于10厘米,根長20~50厘米,播后80天莖高50~70厘米,根長100厘米以上,植株開始現蕾開花。秋播遲者不能越冬。夏季高溫期間,生長不佳。南方地區夏季高溫多雨,越夏率較低。
(二)栽培技術
輪作
一年生谷類作物、中耕作物或根菜類作物后均適于栽種苜蓿。一般輪種苜蓿的年限為2~4年,栽培年限過長不僅產量低,而且根系龐大,翻耕困難。種苜蓿后種小麥,即使不上糞,都可連續三年獲得豐收,蛋白質含量也顯著增加。
整地
苜蓿種子細小,幼苗較弱,早期生長緩慢,整地務宜精細,要做到深耕細耙,上松下實,以利出苗。有灌溉條件地方,播前應先灌水以保證出苗整齊。無灌溉條件地區,整地后應行鎮壓以利保墑。種植苜;蚱渌敛,對選地整地工作必須注意。苜蓿生長年限長,出苗不勻或不齊,對以后的生產影響極大。
播種子
1.種子處理:新鮮苜蓿種子含有10~30%或更高的硬實,將種子與砂混合揉搓或將種子用磨米機碾磨一次,可使種子發芽率顯著提高。播前曬種2~3天或短期高溫處理(50~60℃15分鐘到1小時),可提高發芽率。
2.播種期:北方各省宜行春播或夏播。西北、東北、4~7月播種,最遲不晚于8月上旬。華北3~9月播種,而以8月為佳。北方春播應盡量提早,有的地方可行早春頂凌播種或冬播(或稱寄籽播種),爭取盡早出苗,以免受春旱和烈日及雜草的危害。春播苜蓿根部發育健全,有利于安全越冬,當年還可收割1~2次。播種過遲,由于氣溫逐漸降低,生長減慢,根部發育不良,往往不能越冬。
長江流域3~10月均可播種,而以9~10月播種為宜,出苗快而整齊,成活率高,越冬前分枝已達3個以上,可安全越冬。春播可在3月上中旬。
3.播種量:純凈而發芽率高的種子每畝需種子0.75~1.25千克。播種量的多少對第一年產草量有顯著的影響,因在第1~2年內植株尚未充分發育,加大播種量,可以互相蔭蔽,減少蒸發,增加濕潤環境,增加高度和嫩枝數,因而產量既高,質量也好。植株充分發育以后,播種量的多少即失其增產作用。適當密植,當年即可獲得較高的產量。
4.播種方法:苜蓿生長快,分枝多,枝葉盛,產量高,刈割次數多,以單種為宜。單種時條播、撒播、點播均可而以條播為佳。行距以20~30厘米較好,密行條播能很快的覆被地面,抑制雜草,同時可提高產量和質量。在貧瘠地行距以30~40厘米為宜,肥沃地則行50~70厘米為寬行播種。在肥沃地寬行稀植的植株生長健壯,分枝增多,稈粗葉密,莖下枯枝落葉少,有利于提高產量和品質。
播種深度,濕潤土壤為1.5~2厘米。干旱時播深2~3厘米,播后應行鎮壓以利出苗。
利用冬麥、油菜、春麥、糜谷、蕎麥等作伴種作物栽種苜蓿,可減少旱風為害,保持土壤濕潤,有利出苗并防止幼苗受雜草和不良氣候的影響,還可使當年收到一季作物。伴種作物過密,蔭蔽過盛,爭肥爭水,也不利于苜蓿的生長。
苜?膳c多種禾本科牧草進行混種,以改進草層結構,抑制雜草,提高產量。但由于彼此競爭,往往前數年禾草受苜蓿的擠壓而后期苜蓿又受禾草的排斥。目前世界各地多用無芒草與苜蓿組成混合草地,但也發生上述不協調的情況。
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苗期生長緩慢,須鋤草2~3次以免受雜草的危害。越冬前應結合鋤草進行培土以利越冬。早春返青及每次刈割以后,亦應進行中耕松土,清除雜草,促進再生。控制和消滅雜草是田間管理的關鍵工作。
2.施肥:苜蓿對土壤養分利用能力很強,可攝取其他植物不能利用的養分。但由于產量高,自土中吸收的養分遠較一般作物和牧草為高。土壤瘠薄,影響甚大。播前應施足基肥,酸性土壤應施用石灰,返青前或刈割以后必須追肥。施肥不僅影響產草量,且可改善牧草的品質。
3.灌溉排水:有條件地區灌溉可顯著增加苜蓿的收割次數,提高單位面積內的產量和飼草品質,提高越夏率。干旱或寒冷地區,冬灌能提高土溫有利于苜蓿的越冬。地下水位高的地方,排水可使通氣狀況改善,微生物活動增加,土壤溫度提高,凍害減少。
病蟲害的防治
1.蟲害的防治:苜蓿常見的蟲害有蚜蟲、浮塵子、盲椿象、潛葉蠅等。蚜蟲集中于苜蓿幼嫩部分吸取其營養,使受害植株嫩莖幼葉卷縮。受浮塵子、盲椿象危害植株葉片卷縮,花和蕾凋萎干枯,結實率降低。潛葉蠅在葉表皮下潛行蛀食,使葉枯黃,影響光合作用,降低產量。上列蟲害均可用樂果、敵百蟲等防治。
2.病害的防治:菌核病是危害苜蓿最大的一種病害,紅三葉、紫云英亦受害,早春雨后潮濕最易發生,天熱減退。主要浸染根頸及根系,使變為褐色、水漬狀而腐爛死亡。病部在春季產生白色絮狀菌絲體,繼則成黑色小瘤狀菌核。播種時可用比重為1.03~1.10鹽水選種,清除種子內混雜的菌核。施用石灰,噴施多菌靈亦有效。提早收割,使通風透光,可減少病害的蔓延。
此外常見的病害有霜霉病、銹病、褐斑病、及白粉病等,使莖葉莢果受害,生長受阻,產量減低,影響種子的生產,均可使用波爾多液、石灰硫磺合劑、多菌靈、托布津等進行防治。
收獲
牧草刈割時期應是單位面積內營養物質產量最高且對植株壽命無影響的時候。苜蓿最適宜的刈割時期是在第一朵花出現至十分之一開花、根莖上又長出大量新芽階段。此時刈割營養物質產量高,根部養分已積蓄到一個相當高的水平,再生良好。在蕾前或現蕾時刈割蛋白質含量高,飼用價值大,但產量較低,且減少根部養分的積貯,摧殘生機,甚至引起死亡。刈割過遲,草質粗老,飼用價值低,且基部長出大量新枝,一次刈收前后兩批莖稈,老嫩不齊,調制困難。
刈割時期還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青飼的宜早,制干草的可在盛花期刈割。作豬、禽飼料用的較用作牛、羊飼料用的為早,作人工干草用的又較刈制普通干草的為早。如發生倒伏或根部已長出大量新芽時應及早刈割。最后一次刈割應在當地平均霜降期來臨前4周進行,使在上凍前能恢復至一定的高度。當年春播的,北方在灌溉條件下,可刈割2~3次,南方可刈割2~4次;夏播的北方不能刈割,南方可割1~2次。第二年生長的苜蓿收割因地而異,北方地區可年收3~5茬,長江流域可年收5~7茬。兩次刈割間隔時間通常為35~42天。根據各地材料每畝約可收鮮草1000~4000千克,水肥條件較好的畝產在5000千克以上。如收干草,一般畝產為250~1000千克。各次產量以第一茬為最高,約占總產量的40~50%。灌區風干草為鮮重的20~25%,干旱地區風干草為鮮重的30~35%。
苜蓿留茬高度一般以4~5厘米為度。低則傷及根頸,減損分枝,高則影響牧草產量,且所留殘茬有礙新枝的生長和下次的收割。
種子生產
以生產種子為目的的苜蓿留種地應選地勢較高,適量施基肥和磷鉀肥的地方。每畝播種量0.5~0.75千克,行距40~60厘米。據試驗觀察行距50厘米者較20厘米者開花早5~7天,開花較盛,結實亦較多。50×50厘米穴播者,畝產種子42.3千克,100×33厘米穴播者,畝產種子34千克。條播行距分別為75、100和121.5厘米者,畝產種子依次為32.75,30.8和15.6千克。寬行條播能增加分枝,減少倒狀,通氣透光,提高種子的產量。結蕾期每畝用0.05~0.1千克硼酸分2~4次,每次0.025千克溶成0.02%溶液噴施,可促進花粉管的伸長,防止花粉管的破裂,減少花的脫落,保證受精良好。養蜂可增加種子的生產。
一般以頭茬留種較好,南方多雨年份可在第2~3茬留種,以免雨水過多的影響。采種時間視莢果顏色而定,一般在下部莢果變成黑色,中部變成褐色,上部變成黃色時便可采收。每畝可收種子35千克,南京地區有時也可收15~20千克,但不飽實者較多。
(三)飼用技術
1.青飼
對草食家畜可作為主要飼料。幼嫩苜蓿也是豬、禽和幼畜最好的蛋白質補充飼料。每頭每天喂量:乳牛25~40千克,成年豬可達7.5~10千克,體重60千克綿羊一般不超過14千克,役畜(馬、牛)40~50千克。喂豬、禽時應粉碎或打槳,喂馬時應切碎,牛、羊可整株喂給。粗老苜蓿可用上半段喂豬,下半段喂牛馬。
2.放牧
開花前苜蓿喂反芻家畜時易引起臌氣病,牛較羊易發生,泌乳母牛和帶羔母羊又較一般牛和羊容易發生。苜蓿等豆科牧草含有皂角素,牛、羊等采食大量鮮嫩苜蓿后,可在瘤胃中形成大量泡沫樣物質不能排出,因而可引起死亡或產乳力下降。開始飼喂或放牧苜蓿時應注意臌氣病的防止。放牧前喂以干草、露水未干前暫緩放牧,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混種,均可防止或減少臌氣病的發生。
乳牛:一畝良好的苜蓿和雞腳草混種草地,在一個放牧期內(5月)可生產含脂4%的牛奶465千克而不需補喂精料。個別乳牛在每天采食大量苜蓿、禾本科混合牧草而不補料的情況下,可連續84天、每天平均產奶25千克。
肉牛:周歲肥育牛在灌溉的苜蓿、禾本科牧地放牧不補料情況下,在整個放牧季節內每畝牧地可獲增重60~75千克,每頭每天平均增重0.9千克以上。
羊:在灌溉條件下,1畝苜蓿地可獲得肥羔增重60~67.5千克。肥育羔羊在灌溉苜蓿地內放牧時日增重為0.155千克,而割回青飼的日增重僅0.095千克,利用青飼法肥育羔羊,未顯出其優點。
豬:苜蓿地可滿足豬對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的部分需要。在各類豬中以放牧種豬較好,母豬產仔率及仔豬斷奶重與舍飼相同,而消耗飼料則較少。成年豬利用苜蓿能力遠較青年豬為強。在單純苜蓿地放牧的較瘦的成年豬每日增重近0.225千克。
家禽:在小規模的產蛋雞群飼養中,苜蓿地仍為家禽獲得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最經濟來源。在產蛋雞采食量中,放牧牧草所占比重可高達20%。苜蓿和白三葉都是美國用作放牧雞群的最常用牧草。
3.干草
用苜蓿制成的干草乃最有價值的粗飼料。
乳牛苜蓿干草是乳牛冬春兩季的好飼料。1畝苜蓿干草產奶量的多少因刈制時期而不同。不同生長期刈制的苜蓿干草干物質產量相差不大,在每頭乳牛每天采食量大致相同的情況下,由于養分含量不同,使產乳量有明顯的差異。
肉牛:苜蓿干草是飼養肉牛的好飼料。不同生長期刈制的苜蓿干草的肥育效果不同,成熟以后飼料報酬顯著降低。
豬:在舍飼情況下,優良苜蓿干草粉是良好的維生素補充飼料。在小豬日糧中含有動物性蛋白質飼料時,苜蓿粉用量不宜超過5%。小豬日糧由玉米、豆餅和礦物質等組成時,苜蓿粉用量應增至10~15%。生長肥育豬苜蓿粉用量為5~15%。成年母豬日糧中苜蓿不應少于10~15%。苜蓿含消化總養分的含量約為大麥的55%,1千克苜蓿粉可代替0.28千克精料。
家禽:苜蓿粉是雞的良好的維生素補充飼料,可供給胡蘿卜、維生素K、B2和其他B類維生素、黃色素等。苜蓿粉能量低,在雞日糧中苜蓿粉用量以2~5%為度,用量在5%以上就顯著的增加肉用仔雞增重或蛋雞產蛋所需的飼料。火雞利用苜蓿粉能力強,8周齡以上火雞苜蓿用量占日糧18%時效果良好,成年火雞可用得更多。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