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當前,在我省太行山沿線的山區鄉鎮,棗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經濟支柱。但是由于長期傳統、落后的管理,一些地方的棗樹出現了產量下降、病蟲多發等問題。筆者認為,太行山區發展棗樹生產,要想提質增效應該在5個方面多做工作。
一、過密棗樹,及時間伐。棗樹分布過密影響棗樹產量和品質,是當前存在的普遍問題。有的棗樹專業村大棗樹下萌發出許多株幼樹,密密麻麻,大量消耗養分。從單株結果大樹來看,結果主枝過多,達6-7個,整個樹冠造成郁閉,影響棗樹產量和品質。
針對這種情況,應盡早對過密樹進行倒栽、間伐,減小密度。以株行距3米×4米、畝栽56株為最適宜。對郁閉大樹冬剪時進行開心,留3-4個主枝,打開光路,使其樹體結構合理,通風透光。
二、整體考慮,精細修剪。修剪措施不合理是影響棗樹產量低下的又一個主要因素。目前果農習慣于傳統剪法,只是簡單地剪掉新萌發的棗頭,像人剃平頭一樣,不注重每棵樹的整體修剪和單枝的精細修剪、老弱枝的回縮,造成產量低下。
采取措施:針對棗樹不同樹齡進行修剪,幼樹多短截,促其多發枝,擴大樹冠;盛果期棗樹調整好結果枝與營養枝的關系,維持樹體健壯,延長結果年限,爭取高產穩產;對結果衰弱樹及時更新老枝,下垂枝要回縮、扶壯。
三、加強樹下管理,增施有機肥。有的果農只注重修剪,不注重樹下管理,栽上以后就不管了,讓“樹靠天吃飯”,忽視了水肥管理,以至于影響了產量和品質。
采取措施:對棗樹進行無公害技術管理。在施肥管理上,基肥以腐熟的農家肥為主,在果實采收后盡早施入,可環狀溝施或放射狀溝施,施肥量以每畝3000kg為宜。追肥在萌芽前、盛花初期、果實迅速膨大期進行,生長前期以氮肥為主,生長中期以磷、鉀肥為主。施肥后澆水,適宜的施肥量為每產100kg鮮棗年施純氮1.6-2kg,五氧化二磷0.9kg-1.2kg,氧化鉀1.3-1.6kg。同時結合施有機肥,深翻土壤,整修樹盤,以利于保墑、改善土壤結構、提高果品品質。
四、適時開甲,促進坐果。開甲時期在棗初花期至整株開花量達到30%時。開甲部位結果樹以主干為宜,主干直徑小于10厘米。骨干枝尚未形成的,不宜進行開甲,弱樹不宜開甲。開甲時用開甲刀環切兩刀,寬0.5厘米,深達木質部,而后取下切環之間的韌皮部組織,不得損壞木質部。
花期也可以噴生長激素,促進坐果:盛花期噴灑5ppm赤霉素可提高座果率1-2倍;幼果期噴灑30ppm2,4-D丁酯或40-60ppm萘乙酸鈉可減少落果。
五、加強病蟲害防治。重點防治棗樹縮果病、桃小食心蟲,提高果品質量。
1、縮果病:又名“糊爆腰”,其發病癥狀為初期棗果中上部有一小斑點,漸漸擴大,其后病斑凹下,呈棕黑色。8月下旬至9月中旬被危害的果實大量落果。后期落果果肉苦,失去食用價值。該病的發生影響了果品質量,易造成嚴重減產。
該病多發在重黏土地塊,品種不同感染程度也不同,7月下旬、8月份至9月上旬,棗果在長時間陰天、高溫、多濕、有霧潮情況下發病嚴重。
防治方法:改良土壤,選育抗縮果病品種。進入7月份每隔10天噴一次800倍大生M―45,有顯著效果。也可在7月上旬開始噴200倍倍量式波爾多液,每半月噴一次,連續噴至8月底。
2、桃小食心蟲:又名棗蛆,危害特點為幼蟲蛀食果實肉,排糞于其中,俗稱“紅糖餡”。被害棗品質低,有的脫落,嚴重的不能食用,失去經濟價值。
防治方法:通過性誘劑準確測報,蛾量達到高峰日后第五天即可打藥,除蟲時間為2-3天,選用高效低毒的菊酯類農藥,按說明稀釋倍數噴霧防除。(保定市唐縣林業局馬紅蓮李建華072350)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