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從1999年以來,隨著臺灣青棗在云南干熱區域較大面積引種栽培,在生產上表現較突出的缺素癥狀,缺鐵性黃葉病發生嚴重。據對楚雄州元謀、保山地區潞江壩、昆明市東川區等地實地調查,植株發病率約10%左右,且隨著樹齡和結果量的增加,發病率呈迅速上升趨勢。有些樹體栽培當年不發病,或發病較輕,結果1-2年后,因管理粗放和水肥跟不上,缺鐵性黃葉病明顯發生。為此,我們1999-2000年在元謀對黃葉病進行了調查研究和防治試驗,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
1發病癥狀
臺灣青棗缺鐵性黃葉病,主要表現為葉片失綠黃化,果小,風味淡,品質差。同時,得病植株因光合生產率低,早衰明顯。葉片失綠主要表現在枝梢頂端幼嫩葉片上,特別在夏秋季(5-10月)生長季節發病較重。發病之初或發病較輕時,葉脈仍保持綠色,側脈間葉肉失綠,表現為一種失綠黃化斑塊。失綠嚴重時,全葉變為黃白色。
2發病原因
通過土壤取樣分析,臺灣青棗黃葉病發生,最主要原因是云南干熱區域土壤以燥紅土為主,0-80cm土層土壤多呈弱堿性或堿性(pH值7.3-8.5),在堿性情況下,土壤中酸溶性鐵易被固定、沉淀,有效性鐵含量不足。因鐵是葉綠素生物合成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酶的輔基,缺鐵時就會降低葉片中葉綠素含量而發生失綠黃化。種植臺灣青棗適宜的土壤pH值應為6.5-7.0。
3防治方法
3.1葉面噴施鐵鹽。在青棗枝梢頂端1-3片葉開始表現失綠時,及時噴施0.5%尿素加0.3%硫酸亞鐵液,每隔8-10天一次,共噴3次,效果較好。對失綠較重黃化樹,亦可先噴施一次黃腐酸二胺鐵200倍液,待葉片開始轉綠時,再噴施兩次0.5%尿素加0.3%硫酸亞鐵液,轉綠效果好。
3.2追施硫酸亞鐵。沿青棗樹冠外圍挖3-5個直徑為40cm土穴,將粉碎好的硫酸亞鐵按1:5比例與農家肥混合,每穴施5-6kg,株施15-30kg,施后及時澆水。此方法防治效果顯著,特別是對于強堿性土壤,復綠后持續時間長,效果好。
3.3浸根防治。沿青棗樹冠滴水線下方挖2-3個長、寬、深約50cm×30cm×30cm的土穴,剪斷一定數量細根后,將根插入盛有硫酸亞鐵200-400倍液玻璃瓶中,再覆土填埋。此方法通過根系吸收,可及時補充樹體對鐵的需求,一般失綠樹當年就能復綠。
3.4嚴格控制樹體負載量。在易發生黃化病區域,要強化樹體管護,特別是要疏花疏果,控制果實負載量。一般1年生單株產量控制在8-10kg,2年生10-15kg。此外,每年采果后,要及時重施有機肥,并加入一定數量硫酸亞鐵(株施2-3kg),以免在樹體超負載情況下,加重缺鐵性黃葉病發生。
3.5合理灌水。在易發生黃葉病區域,盡量避免地面大水漫灌和高碳酸離子水灌溉,應采用塑料管淋水為主,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滴灌。
3.6選擇適宜種植區域。種植青棗不僅氣候因子要適合,還要嚴格考慮土壤條件,土壤pH值以6.5-7.0為宜。
3.7避免用硝態氮肥。據有關資料報道,追施速效肥料應以銨態氮肥為主,使用硝態氮肥會使土壤膠體中有效鐵難以釋放,加劇黃葉病發生。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