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別名磨子棗、葫蘆棗(河北)、藥葫蘆棗(甘肅)。分布較廣,陜西大荔枝,甘肅慶陽,河北交河、青縣、獻縣、曲陽、大名、魏縣,山東樂陵、無棣、夏津等地都有栽培,數量很少,多四旁零星栽植。栽培歷史悠久。樹勢強健,樹體較大,干性中強,樹冠呈自然半圓形,樹姿開張。23年生樹,干高1.1m,干周60cm,樹高7.35m,冠徑7m左右。主干灰褐色,皮裂深,不易剝落。棗頭紫褐色,生長勢較強,木質較軟,生長量50~80cm,二次枝自然生長5~7節,針刺發達。皮目大而密,圓形或橢圓形,凸起,開裂。棗股大,圓柱形,長2.6cm,粗1.2cm,持續結果8年左右。抽吊力較強,每股一般抽生3~5吊,多者達7~8吊,棗吊長12~20cm,少數棗吊有副吊生長現象。葉中大或較大,披針形,深綠色,葉長4.7~5.7cm,寬2.3~2.7cm,先端漸尖,葉基圓形,葉級鋸齒淺而較稀。花量多,棗吊中部每花序著花7~9朵以上;ù,零級花徑8mm,1級花徑7.5mm,晝開型。蜜盤中大,淺黃色。果實中大,石磨形,果實中部有一條縊痕,深寬各2~3mm,縊痕上部小,下部大?v徑2.6~3.4cm,橫徑2.4~3.2cm,平均果重7g左右,最大果重13.7g,大小不均勻。果梗中長,中粗,梗洼中廣,中深。果頂平或微凹,柱頭遺存,不明顯。果肉較厚,綠白色,肉質粗松,甜味較淡,汁液少,適宜制干,干棗品質中下,制干率50.5%。鮮棗含可溶性固形物30~33%。核中大,紡錘形或卵圓形,縱徑1.8cm,橫徑0.9cm,重0.9g,可食率93.5%。核紋深,核尖短,核面粗糙,含仁率低。結果較早,少數產地采用根蘗繁殖,多數產地采用嫁接繁殖,根蘗苗定植后第2~3年開始結果,結實性較差,坐果部位1~13節,主要坐果部位2~5節,占坐果總數的73.33%。產量較低或中等,盛果期樹,株產鮮棗15~25kg。在產地,9月中、下旬成熟,果實生育期100天左右。該品種適應性較強,產量較低或中等,果實中大,品質中下,適宜制干,成熟期下雨抗裂果。果實中部有一條縊痕,將果實明顯分為兩部分,果形奇特美觀,可作為庭院觀賞樹栽培。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