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桐柏大棗適應性強,易于栽植、耐干旱、耐瘠薄、抗鹽堿,且由自然變種而來,是果中精品。近年來,由于農業結構調整和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桐柏大棗花果管理技術措施不到位,再加上該樹種有自然落花落果現象,嚴重影響棗樹的產量和品質。現將大棗落花落果原因及對策總結如下。
1原因
大棗落花落果除與棗樹本身的生物學特性有關外,也與樹體營養物質不足、生理失調或花期外界環境不良有關。
1.1樹體貯藏營養低
春季棗樹的枝葉生長、花芽分化,開花結果同步進行,且花量大,花期長,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相競爭。如果樹體貯藏營養不足,往往造成花芽質量差,花粉發芽率低,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互相競爭,就會大量落花落果。
1.2授粉受精不良
由于授粉樹不足或者缺乏傳粉媒介而造成棗樹授粉受精不良。
1.3光照不良
棗樹是喜光樹種,如果放任生長或修剪不當,造成樹冠郁閉,大枝過多,枝葉徒長,使棗樹光照不良,光合產物減少而造成養分供給不足。
1.4激素水平失衡
當樹體中的脫落酸含量高,而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含量低時,生理落果就嚴重。反之,當樹體中脫落酸含量低,而生長素和細胞分裂素含量高時,生理落果就輕。我們利用調節樹體內源激素的措施可有效地減少生理落果。
1.5病蟲危害
焦葉病、棗銹病的發生,引起早期落葉,影響養分的制造與積累,造成果實脫落;炭疽病、縮果病和棗粘蟲、桃小食心蟲直接危害果實而引起落果。
1.6自然災害
花期遇干熱風、冰雹等自然災害,影響授粉與受精,降低坐果率。
2防止措施
2.1加強綜合管理,提高樹體營養水平
秋施基肥可提高樹體貯藏營養和花芽的質量,保證來年棗樹授粉受精良好,提高坐果率。有效防止落果,基肥以農家肥為主,追肥每年3次。第1次萌芽前(3月底4月初),第2次在開花前(5月底),第3次在幼果膨大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氮、磷、鉀比例為1∶0.5∶0.6,前期以氮肥為主,后期以磷、鉀肥為主。生長季節葉面噴肥3~4次。
2.2合理配置授粉樹和花期放蜂
棗樹雖可白花結實,但配置授粉樹可顯著提高坐果率。棗花是蟲媒花,蜜蜂是傳播花粉的優良媒介,花期在棗園放蜂可以提高坐果率。一般把蜂箱放在棗園行間,間距以500m為宜。據調查,距蜂群300m以內的棗樹較1000m以外的棗樹坐果率提高1倍以上。棗園花期忌噴農藥,以免殺傷傳粉昆蟲。
2.3開甲
棗樹開甲能調節營養物質的運輸與分配,使光合產物集中于棗樹的開花和坐果,提高坐果率。開甲時期~般在盛花期,每次開甲在主干距地面20~30cm處,甲口寬度0.3~0.8cm,(根據樹齡樹勢而定,樹勢強壯的成齡樹為0.7~0.8cm,中等樹勢為0.5~0.7cm,樹勢偏好的為0.3~0.4cm),以后每年上移3~5cm,開甲后綁塑料膜或涂藥劑進行甲口保護。
2.4砑棗
砑棗的機理和開甲相同,就是在花期砍傷或切斷韌皮部的篩管,暫時阻止葉制造的營養物質向根部運輸,以提高枝葉、花、果的營養水分,達到提高坐果率的目的。
砑棗時間在花期進行(6月底至7月初),從樹干距地面30cm處開始,自下而上,斧頭垂直于樹干,深度以達韌皮部不損傷木質部為宜,斧口排列一般間距2cm,行距2.5cm,每次砑3行,使其相互交錯(對口傷口不易愈合)。次數因立地條件、氣候、樹勢坐果而定,一般每年2~4次,一般樹勢中等的砑2次。坐果少、樹勢旺者可砑3~4次,每次間隔5天左右,如遇天氣干旱,大風或連陰天不能砑棗,對于幼樹、老樹和弱樹不要砑棗。
2.5棗頭摘心
花期,棗頭摘心可節約營養,摘心時抑制營養生長,促進生殖生長。6月上旬對不做骨干枝、延長枝和大型結果枝組用的新生棗頭,出現4~5個二次枝時,摘除棗頭幼嫩部分,二次枝選留根據棗頭強弱而定。強棗頭留4~5個二次枝,弱棗頭留3個二次枝,1年摘心2~3次為宜,摘心時間宜早不宜遲。因為棗頭達到要求數量時,摘心越早,下部二次枝棗吊生長越充實,提高坐果率效果越好。
2.6噴灑植物生長調節劑
植物生長調節劑可刺激花粉萌發,促進花粉管伸長,或刺激單性結果,促進幼果發育。調節劑使用方法簡單,投資少,見效快,是提高棗樹產量的重要技術措施之一。目前在棗樹上應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主要有赤霉素、萘乙酸、吲哚乙酸和河南省林科所研制的棗豐1號和棗豐20號。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