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分類地位柑橘尺蠖類害蟲分類上屬鱗翅目、尺蠖蛾科。危害柑橘的尺蠖有7種,其中以油桐尺蠖[BuzurasuppressariaGuenee]及大造橋蟲[AscotisselenariaDenis&Schir]危害最大。
寄主及危害特點危害柑橘,油桐和茶,棉等經濟作物。以幼蟲咬食葉片,大發生時可把葉片吃光,僅余葉脈及禿枝,嚴重影響柑橘生長。
形態及習性油桐尺蠖和大造橋蟲成蟲均為中型偏大的褐色蛾子。其形態及習性分述如下:
油桐尺蠖。雌成蟲體長22~25毫米,翅展60~65毫米,觸角絲狀;雄蟲體略小,觸角羽毛狀,前、后翅白色,密布灰黑色小點,并有3條黃褐色波狀紋。雄成蟲中間的1條不明顯,老熟幼蟲體長約70毫米,體色隨環境而變,深褐、灰褐、青綠等色。腹足2對。華南地區年發生3~4代,以蛹在土中越冬,越冬代成蟲于3月中旬出現。成蟲晝伏夜出,具趨光性,卵產于柑橘葉背或產于桉樹、烏桕樹等樹皮裂縫處,堆產,卵塊復有黃褐色絨毛。幼蟲一般6齡,1、2齡幼蟲喜食量劇增,老熟幼蟲爬至樹干周圍45~60厘米范圍的表土化蛹。廣東柑橘以柑受害最甚,蕉柑和橙類次之。福建受害品種以溫州蜜柑為主。土壤疏松的園圃較之土壤板結的園輔受害重。幼蟲天敵有小繭蜂,泥蜂和胡蜂等。
大造橋蟲。雌成蟲為體長16毫米、翅展45毫米淺灰色中型蛾子,腹部肥大,前后翅各有1個星狀斑點,觸角鞭狀;雄蛾體略小,腹部瘦小而尖,觸角羽毛狀。老熟幼蟲長約40毫米,淺黃綠色。該蟲年發生5代(福建),以蛹在土中越冬。第1代至第5代幼蟲分別出現在5月上中旬、6月下旬、7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和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成蟲晝伏夜出,飛翔力弱,趨光性強。卵堆產于葉背、枝干分叉處或產在土隙間,屋檐下的稻麥草堆等處,卵塊覆蓋黃褐色絨毛。初孵幼蟲能吐絲隨風飄移,幼蟲行走如架橋,故名“造橋蟲”,幼蟲雜食性。
防治方法對兩種尺蠖蟲的防治基本相同,應抓好下述環節:
(1)松土滅蛹,每年抓住11月至翌年2月、5月中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下旬至9月初。共4次,于主干周圍60厘米范圍內松土挖蛹(土深1~3百米),尤應抓好第1次和第2次,是減少蟲源的好時機。
(2)誘蟲比蛹。在老熟幼蟲未入土化蛹前,可用塑料薄膜鋪設在主干周圍(半徑約60厘米)上面鋪上濕度適中的松土層(6~9厘米厚),為幼蟲蛹創造松濕的土壤環境,然后集中殲滅之。
(3)人工撲殺蛾子。掌握各代蛾子羽化出土盛期(3月中旬、6月上中旬、7月下旬和8月初、9月中下旬)、雌蛾未產卵前,于每天早上或下午到柑橘園周圍防護林用樹枝撲打蛾子。
(4)結合田間管理摘除卵塊集中燒毀。成蟲多產卵于防護林樹皮裂縫或柑橘主干、葉背上,且卵塊覆蓋有黃褐色絨毛而易于發現,必要時安排專人查找,集中燒毀。
(5)點燈誘蛾。在成蟲盛發期每30畝園圃設40瓦黑光光一支誘蛾。
(6)用雌蛾性外激素誘殺雄蛾。用雌蛾性外激素粗提物(采集羽化后一天未交尾的雌蛾,剪下其腹部產卵器,置少量二氯甲烷中浸提1小時即成)誘殺雄蛾。
(7)藥劑噴殺幼蟲。可選用:①生物制劑,如青蟲菌(300億/克)1000!1500倍液,或6號青蟲菌1000倍液,或殺螟桿菌(80~!100億/克)750倍液等。②菊酯類殺蟲劑(如2.5%敵殺死3000倍液等)。③有機磷殺蟲劑(如90%敵百蟲晶體1000倍液等)。如能抓住幼蟲低齡期施藥防效更佳。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