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桃、李、杏(包括櫻桃)果實中都含有硬核,同屬于核果類水果,果實發育及采后生理方面有著共同的特點。正是因果實中含有硬核,所以生長時出現雙S型的生長曲線。桃、李、杏果實的呼吸強度大;都有呼吸高峰,所以同屬呼吸躍變型果實,這決定了它們有著基本相似的貯運保鮮技術措施。但隨著樹種和品種不同,所采用的貯運保鮮技術又有區別。桃、李一般分早、中、晚熟品種,且早熟與晚熟品種相差很大。早熟的春雷桃在山東5月上旬即可成熟,而晚熟的冬桃則在11月才成熟。早熟李于山東6月初成熟,黑寶石則在10月底成熟。但桃和李的其他優良品種的成熟期則相對集中于7月~8月間。杏和櫻桃早熟與晚熟相差時間比較少,成熟期相對集中,所以不可避免會出現“旺季爛、淡季斷”的現象,這就要求提高各類品種的貯運保鮮技術水平,延長市場供應期,增加果農的收入。
一、槐、李、杏采后生理及貯藏特性
桃果采收后果實組織中果膠酶、纖維素酶、淀粉酶活性很強,這是使桃采后在常溫下很易變軟、敗壞的主要原因。特別是水蜜桃,采后呼吸強度迅速提高,比蘋果高1倍~2倍,在常溫條件下1天~2天就變軟。低溫、低氧或高二氧化碳可抑制這些酶的活性,因此采后的果實應立即降溫,及時進入氣調狀態,以保持其硬度和品質。
桃對溫度的反應比其他果實都敏感。桃采后在低溫條件下呼吸強度被強烈地抑制,但易發生冷害。桃的冰點溫度為-1.5℃,長期0℃以下易發生冷害。冷害發生的早晚和程度與溫度有關。據研究表明,桃在7%下有時會發生冷害,3℃~4℃是冷害發生高峰,近0℃反而小。發生冷害的桃果實細胞皆加厚,果實糠化、風味淡,果肉硬化,果肉或維管束褐變,桃核開裂,有的品種冷害后發苦或有異味產生,但不同的品種其冷害癥狀不同。
桃果實對二氧化碳很敏感,當二氧化碳濃度高于5%時就會發生二氧化碳傷害。二氧化碳傷害的癥狀為果皮褐斑、潰爛,果肉及維管束褐變,果實汁液少,果肉生硬,風味異常,因此在貯藏過程中要注意保持適宜的氣體指標。
桃果實表面布滿絨毛。絨毛大部分與表皮氣孔或皮孔相通,這使桃的蒸發表面增加了十幾倍乃至上百倍,因而桃采后在裸露條件下失水十分迅速。一般在相對濕度為70%、溫度為20℃條件下,裸放7天~10天,果實的失水量會超過50%。失水后的果實皺縮、軟化,嚴重者失去商品價值。李、杏等核果類果實采后生理特性與桃相似。
二、桃、李、杏貯藏條件
1.貯藏溫度?桃、李、杏適宜的貯藏溫度為O℃~l℃,但長期在O℃貯藏易發生冷害。目前控制冷害有幾種方法,一種方法是間隙加溫法,即將桃先放在―0.5℃~O℃下貯15天,之后升溫到18℃貯2天,再轉人低溫貯藏,如此反復。另一種方法是用兩種溫度處理采后的果實,先在O℃貯藏2周,再在5℃下貯藏(美國為了防止桃產生冷害,在0℃控制氣體濃度O:為1%、C02為5%。氣調貯藏期間,每隔3周或6周對氣調桃進行一次升溫,然后恢復到0℃,在O℃下貯藏9周后出庫,并在18℃~20℃放置熟化,然后出售。這種方法比一般冷藏壽命延長2倍-3倍)。間隙加溫可降低桃的呼吸強度,使乙烯釋放量降低并減輕冷害,同時溫度升高也有利于其他有害氣體的揮發和代謝。
2.貯藏環境濕度?桃、李、杏、櫻桃貯藏時,相對濕度應控制在90%-95%范圍之內。濕度過高,易引起腐爛,加重冷害的癥狀;濕度過低,會引起過度失水、失重,影響商品性,從而造成不應有的經濟損失。
3.氣體成分?桃在02濃度1%、C02濃度5%的氣調條件下,可加倍延長貯藏期(溫、濕度等其他條件相同情況下)。李以O2濃度3%~5%、C02濃度5%為適宜的氣調狀態。但一般認為李對C02極敏感,長期高C02會使果頂開裂率增加。杏氣調貯藏最適的氣體組成是O2濃度2%~3%,C02濃度2%~3%。櫻桃適宜氣調氣體成分是O2濃度3%~5%,C02濃度10%~25%。櫻桃耐高濃度C02,所以在運輸時也采用高濃度C02處理,抑制它的呼吸強度,保持鮮度。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