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5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形態特征]
成蟲長5.4-8毫米。卵圓形。半球形拱起,背面光滑無毛,背上斑紋變異甚大,大致分為淺色型和深色型兩類。淺色型:基色為橙黃色至桔紅色。前胸背板中線兩側有2對黑斑,有時各斑可相互連接成“M”形。有兩個變種:一是十九斑變種。小盾片黑色,有小盾斑,每個鞘翅上有9個黑斑。二是暗黃變種。小盾片與鞘翅同色,鞘翅無黑色斑點,純黃色。深色型:基色為黑色,前胸背板有黑色近梯形大斑,小盾片、鞘翅均為黑色。有3個變種:一是明顯變種。每鞘翅紅斑兩個。二是顯現變種。每鞘翅有1個大型紅斑。三是鮮明變種。鞘翅紅斑變大,僅在鞘縫前半部、鞘翅邊緣保持黑色。
異色瓢蟲色澤變化雖大,但鞘翅近末端7/8處有一明顯隆起的橫脊,為鑒定該蟲時的重要特征。雄蟲第五腹板后緣呈弧形內凹,雌蟲第五腹板后緣中部呈舌形凸出。
卵呈長橢圓形,直立緊密排成塊狀,每塊有10-40粒。初產出時卵為黃色,以后變為深黃色。幼蟲初孵出時長2毫米,黑色。老熟時長11毫米,灰黑色。前胸背板側面及后緣著生1列刺;中、后胸背左右有2矮刺,2分叉;背側左右各有1矮刺,5分叉;側下左右各有1矮刺,不分叉;3對胸足的脛節橘黃色。腹部各節體背、側面著生6個矮刺,第一至第五節背側矮刺和第一、四、五節背中間1對矮刺橘黃色。蛹體長7毫米,桔黃色。前胸背部后緣中央的黑斑兩個,中胸后側角各有1個黑點。翅芽中部各長有1個黑斑,后胸背面中央兩個黑斑。腹部第二至第五節外側有桔黃色斑。末端有末齡幼蟲蛻皮殼。
[發生規律]
每年發生6-8代,以成蟲在背風石洞內群集越冬,翌年春季恢復活動。成蟲羽化后需經取食階段,才能交尾產卵。有多次交尾習性,交尾時間自幾分鐘至幾小時。產卵前期7天左右,產卵量隨溫度變化很大。成蟲壽命為40-50天,越冬成蟲達300天。除越冬成蟲,各代雌蟲產卵期約20-40天,幼蟲和成蟲均捕食蚜蟲,幼蟲全期可捕食600頭,成蟲日捕食量為150頭左右。成蟲在10℃以下停止活動,10-15℃時活動緩慢,15-20℃時開始取食,20-25℃時交尾較多。溫度在18.8℃時卵期為5.2天,幼蟲期為17.3天,預蛹期為1.3天,蛹期為6.4天;28.1℃時,卵期為2天,幼蟲期為14.6天,預蛹期為1.4天,蛹期為4.4天。異色瓢蟲捕食木虱、桔蚜、菜縊管蚜、豆蚜和麥蚜等。
[保護利用]
(1)早春時,捕捉麥田瓢蟲,將其遷至桔園內。在北方巖洞中常有大量越冬成蟲群體,亦可考慮遷用。
(2)控制噴藥或進行挑治。或使用選擇性農藥。
(3)可用馬鈴薯嫩芽培養桃蚜,或用蠶豆培養豆蚜,以人工繁殖瓢蟲。也可用人工飼料飼養,但產卵量要減少。其飼料配方為:蔗糖5克,葡萄糖6克,蜂蜜10克,酵母片1克,瓊脂1.5克,及少量新鮮蚜蟲。瓢蟲新產卵在2-7℃時可保存1周多,成蟲在12-15℃時飼養數天。經交配后,在0-5℃時可保存幾個月。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