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形態特征
成蟲體灰白色,足黃白色,腹面黃色,腹末有一叢黃褐色毛。前翅白色,雜以灰黑色小點,并有明顯的黑線,自前緣至后緣有3條黃褐色波狀紋,以近外緣的一條最明顯,雄蛾中間的一條不明顯,后翅與前翅相近。雌蛾體長22-25毫米,翅展60-65毫米,觸角絲狀;雄蛾體長19-21毫米,翅展52-55毫米,觸角羽毛狀。卵橢圓形,直徑0.7-0.8毫米,青綠色,孵化前呈黑色。卵粒堆疊成圓形或橢圓形的卵塊,上面有黃褐色絨毛。幼蟲初孵時呈灰褐色,一、二齡幼蟲呈黃白色,三齡幼蟲為青色,四齡以后的老熟幼蟲體色因環境而異,有深褐色、灰綠色、青綠色等。頭部密布棕色小斑點,頭部中央往下凹,氣門紫紅色,腹部第六與第十節各有足1對。老熟幼蟲體長60-70毫米。蛹初為綠褐色,后轉為黑褐色,長22-26毫米。腹部末節具臀棘,臀棘的基部兩側各有1突出物,突出物之間有許多凹凸的刻紋。
發生規律
海南油桐尺蠖在廣東1年發生3-4代,在福建和廣西北部1年發生3代,以蛹越冬。在廣東越冬代成蟲于3月中旬出現,1-4代幼蟲的發生期分別在4月初至5月中旬、6月中旬至7月初、8月上旬至9月上旬和9月下旬至11月初,其中為害柑橘嚴重的是第二、三代幼蟲。在廣西柳州,各代幼蟲的發生期分別為4月下旬至6月下旬、7月上旬至8月上旬和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在福建建甌,各代幼蟲的發生期分別在4月中旬至5月下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和9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成蟲有趨光性,晝伏夜出,白天多棲息于防護林樹干背風處或柑橘主干及葉背。卵成堆產于樹皮縫處或柑橘葉背。幼蟲一般6齡,少數5齡。幼蟲在陰天和夜間為害猖獗,一、二齡喜食嫩葉面,三齡時將葉緣食成缺刻,四齡后食量劇增,每頭每天可食掉葉片8-12片。老熟幼蟲化蛹前大量排糞,晚上沿樹干或吐絲下墜入土化蛹。入土深度1-3厘米,如果樹干周圍土壤疏松,絕大部分都在主干周圍45-60厘米范圍內化蛹。幼蟲的天敵有小繭蜂,泥蜂和胡蜂。
防治方法
①誘蛹或挖蛹。在老熟幼蟲未入土前,用塑料薄膜鋪設在主干周圍,上面再鋪濕度適中的松土6-10厘米,誘集幼蟲在其中化蛹,再集中消滅。也可在蛹發生高峰期(廣東各代分別為11月至次年2月、5月中下旬、7月中旬和8月下旬至9月初)挖掘柑橘樹主干周圍60-70厘米,深度3厘米的表土,收集蛹帶出園外處理。以越冬代和第一代蛹期挖掘最為有效。
②燈光誘殺成蟲。成蟲羽化期每公頃安裝1只40瓦的黑光燈或頻振式殺蟲燈誘殺。
③刮除卵塊。卵成堆產于樹皮裂縫處或柑橘葉背,可收集卵塊集中燒毀或埋掉。
④藥劑防治。在一、二齡幼蟲發生高峰期噴藥防治,藥劑可用100億個/克青蟲菌(Bt)5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1%阿維菌素(螨蟲清、滅蟲丁、愛力螨克等)乳油3000-4000倍液、25%除蟲脲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90%晶體敵百蟲800-1000倍液加0.2%洗衣粉、80%敵敵畏乳油800-1000倍液、20%中西殺滅菊酯(氰戊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甲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