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過去養殖河蟹的技術中雖然都有防治病蟲害和改善生態環境等有關健康養蟹的內容,但多作為常規技術來對待的。現在環境污染和病蟲害嚴重已成為養蟹持續發展的一個最大障礙,健康養蟹的問題也就很自然地突出出來,也就成了河蟹養殖業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產物和必然趨勢。所謂健康養蟹,其作法,不單是用藥防治,而且要把保持造就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科學飼養管理的全過程,按照生態平衡的要求,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養出的蟹肥大健康,人食有益健康。本文從目前河蟹病蟲害的嚴重性及其原因和急需采取的綜合措施等方面來加以研究,以期對健康養蟹起到一點促進作用。
一、目前河蟹病蟲害的嚴重性
隨著河蟹養殖區域和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河蟹病蟲害也日趨嚴重。蟹病由90年代初的10多種增加到目前的30多種、由局部受害發展到大面積受害。今年是河蟹病最嚴重的一年,作者在7、8、9三個月就接到來電、來訪和來信咨詢者100多人次。這些病蟲害給河蟹養殖業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初步調查,全國有1/3以上的養蟹面積受害,經濟損失達數十億元。僅江蘇省每年因河蟹抖抖病(蟹瘟)危害就損失10億多元。1997年和1998年,蘇南地區部分養仔蟹的人,因受水龜蟲和水蜈蚣的危害,幾乎絕收。河蟹病蟲害嚴重,也使基食用價值和食用安全性大大降低。對這些病蟲害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和控制,正在興旺的河蟹養殖業將會受到嚴重挫折。
二、河蟹病蟲害為什么越來越嚴重
河蟹病蟲害越來越嚴重的原因很多,很復雜,這時僅從養殖生態、種質和用藥等方面列出十條原因。
(一)水質污染越來越嚴重
養好水產品主要靠水。水源不足不好,什么水產品都養不好。作為對水質條件要求較高的河蟹更是如此。近些年工業“三廢”和農藥等污染越來越嚴重。污染物對河蟹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如氨氮,濃度達0.9mg/L時,0.06g/只的幼蟹在96小時之內死亡率為50%,汞、鎘超過mg/L,氰化物超過0.02mg/L,石油類超過0.05mg/L都會對河蟹產生毒性。因此受污染嚴重的水域,河蟹死亡率大增。如1997年南京到儀征的長江江段,因兩油船碰撞,起火泄油污染江水,這段時間引用這里江水的幾個蟹種場幼蟹死亡率達80%以上,造成幾百萬元損失。
(二)場地選建設有根據河蟹的特性來做
養殖河蟹要求蟹區水源充足,水深面闊、排灌方便,污泥少、水質清新,餌源充沛,深淺水區面積之比為3:1以上,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搭配合理,總覆蓋率為1/3以上。目前多數人都不能完全按這樣要求來做。有些利用淤泥多的標準魚詔為養蟹;有的繼續按照標準魚塘的規格結構開新塘養蟹;有的利用藕、菱、蒲密生的水域養蟹;有的把水區水草搞光養蟹;有的排、灌溝渠合一,排灌的都是污水;有的水區消毒不夠或不消毒就養蟹,等等。這樣怎能養出健康肥大的蟹呢?顯然是不能的。
(三)引進或自育有病原微生物的河蟹苗種養殖
河蟹苗種病原體傳染通常有兩種:一種是父母體傳給后代的;另一種是苗種互相之間和環境傳染的。如果我們引起和使用有病或有病原體潛伏又未消毒的苗種,待發病的條件成熟時,就能造成某種蟹病的流行或大流行。如今年金壇、溧陽、宜興等市,一些蟹農從近海老蟹區引進有病原體潛伏的蟹種,大都暴發抖抖病。水草少,淤泥多、密度大,殘餌多的池塘更嚴重,而一些蟹農從南京等地引進的健康蟹種就很少發病。
(四)種質退化劣變嚴重
近些年,有許多地方亂引種亂交配;有些育苗廠用同一池塘同一父母生的雌雄蟹作親本近親交配;有些利用一年的生理發育不充分的早熟蟹作繁殖親本;有些用個體較小的成蟹充數;有的是環境污染影響個體和群體生產發育,等等。這些作法,使相當一部分河蟹嚴重退化劣變,不僅個體一代比一代小,而且抗病力也一年比一年差。
(五)水體缺氧
一般要求水中溶氧5mg/L以上,如果低于2mg/L,河蟹就會窒息,并會引起其它疾病發生,造成大量死亡。這些年,許多地方養觸水域缺氧的問題愈來愈重。缺氧的原因很多,有的是水中大量爛草,殘餌和排泄物等分解發酵,消耗大量的溶氧造成的;有的是水中浮游生物太多,消耗溶氧過多引起缺氧;有的是菱、藕、蒲等遮陽植物太多,使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大大減弱,產生的溶氧過少;也有的是蟹魚密度過大,增氧不夠引起缺氧,等等,因而致使一些蟹區溶氧,特別是高溫季節的溶氧多在4mg/L以下,有的僅為2-3mg/L,造成河蟹滯長和大量死亡。
(六)使用蟹藥不當
當河蟹疾病流行、死蟹增多時,許多蟹農手忙腳亂,胡亂用藥。據江蘇和浙江的部分學員反映,有1/3的蟹農每畝藥費超過100元,結果蟹病不但沒有防治好,反而增加了成本,產生了一些負作用,增強了病原微生物的抗藥性。有的還影響到子代,如連云港某育苗場大量施用喹諾酮類藥物造成子代滯長、畸形,發病率高。據國內外許多專家研究,土霉素、紅霉素、青霉素、鏈霉素、氧喹酸、呋喃唑酮等抗菌藥物在水產養殖中應用多是失敗的。
施藥效果不好與上市藥品質量差也有大關系,目前上市的蟹藥絕大多數是同劑型的漁藥、農藥、獸藥的仿制品。品牌雖很多,但多數是低水平的重復。如國內以二氯、三氯為主要原料的消毒藥物品牌就達80多種。還有的用添加劑代替蟹藥在市上銷售。目前多數蟹藥僅通過體外抑菌、殺蟲試驗就進入市場,缺乏體內代謝的可靠性數據,缺乏對蟹病防治的針對性,也影響了使用效果。
(七)“套養”制的傳播,加劇了蟹病的發生
所謂“套養”制,就是用扣蟹養殖商品的過程中,在4、5月份以后,再投養一部分仔蟹,年底收獲時,捕成熟,留不成熟的,留下的蟹繼續再養,下一年5月份以后再補充仔蟹。對這種制度,有些蟹農不但看不到它的危害性,反而認為是充分利用消耗同,經濟養蟹的“好辦法”,究竟是不是好辦法,我們作了一些調查研究:有的在水草多的池塘,第一、二年確實養得較好,但到第三年,不論水草多水草少的塘多出現了嚴重的病蟲害,特別是水草少的塘不僅病害嚴重,而且大蟹和敵害殘殺小蟹和軟殼蟹的現象也很嚴重。原因是:這種“套養”制,每年在商品蟹捕完后,不便和不能徹底清塘消毒,因為這樣做要傷害幼蟹。只好酒少量的石灰水應付了之,因而潛伏在底泥和幼蟹身上的病原體,待條件和時機成熟就出現大流行。最近幾年,凡是實行“套養”制的地區,都是蟹病,特別是抖抖病最嚴重的地區。
(八)河蟹養殖密度、養殖方式和飼養管理措施不配套
一般地來說,養殖河蟹密度大,生病機率高。但也不是絕對的,主要看養蟹方式和飼養管理措施能否相配套。蕭山錢江農場一蟹農畝放1000只大扣蟹,畝收150克左右的蟹75公斤。由于管理、防治病蟲害的措施得力,蟹病很少。作者幫助日本一位水產商搞工廠化養殖商品蟹試驗,每平方米產150克的健康蟹36只,死亡率僅1/10。有條件的地方和個人也可搞高密度精養。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不顧具體條件,盲目追求高密度,致使高密度帶來高發病率。據培訓班的學員反映,放1500只/畝以上的蟹塘,管理又較差的,河蟹病害多較重,相反的,放800只/畝以下,即使管理粗放一些,也很少生病,甚至有的比高密度養殖的效益還高。
(九)營養缺乏
現在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沒有按照河蟹的營養需求來飼養管理,使河蟹出現多種營養缺乏癥。如有的投餌不足,使河蟹生長慢,軀體瘦弱;有的投餌雖較多,但由于投的餌料質量差,也不能滿足其營養需求;有的只投喂植物性餌料,不投動物性餌料,造成蛋白質缺乏;有些養蟹水域不注意補充鈣鎂磷等無機鹽,使河蟹脫殼難,并出現軟殼等癥狀;有些大量灑施石灰不施磷肥,使磷嚴重缺乏,鈣磷比例嚴重失調。磷是水產幼物正常生長發育的一個重要的限制因子,沒有磷的投入或存在的量太少,河蟹就不能夠正常生長發育。河蟹營養缺乏,抗逆力就弱,因而發生各種病害的機率也就會高起來。
(十)溫度驟高驟低
有的在高溫和嚴冬季節不加深塘水,有的進水與池水溫差太大,河蟹因忍受不了溫差變化大的刺激而發生各種病災害。
針對以上十條原因,今年除了國家加強宏觀管理外,廣大養蟹者還要進一步學習科學技術,大力提倡和搞好健康養蟹。
三、健康養殖河蟹的綜合措施
(一)養蟹水域的選擇,規劃與建設要充分考慮到河蟹的生態習性,營造一個有利于河蟹生長發育的生態環境:
1、水域的選擇
不論是哪種養蟹方式,都應選水源充沛、清新、肥爽、溶氧足、鉺源豐富等符合我國《漁業水域水質標準》(TG35)的水面養蟹;凡是污染嚴重又難以治理的水域,都不能養蟹。
2、搞好區劃和規劃
為便于飼養管理和集中防治蟹病,首先要確定宜蟹的區域;而后規劃好養蟹區域內的路、渠、閘、電、堤壩、房屋、飼料加工、藥品調配等建筑布局。
(1)池塘
目前我國新建蟹塘和老蟹塘多數不符合健康養蟹要求,迫切需要改變。新建池塘要做到4點:①面積,養商品蟹的大些,宜10畝以上,方形,長方形,多邊形等均可以;養仔、扣蟹種的面積可小些,一般為2-3形,長方莆,長度不限,寬為10-15米;②深、淺水區面積比為3:1,深水區能保持最大水深1.5米以上,淺水區能保持最大水深0.4-0.6米,塘底應是高高低低,溝溝埂埂。養養仔扣蟹種的,如塘面窄,塘中可不開溝溝埂埂。③坡度一般為1:2.5-3④灌排溝渠、進出水口應分開,不能把排出去的污水再灌進養蟹區;老塘改造視具體情況量力而行,老魚塘和老蟹塘不信多數設計建設不合要求,而且多數塘底淤泥產厚,有機質及感染蟹病的病原微生物較多。如不改造,就養不好蟹。改造老塘可分兩種情況進行:一種是面積小,清淤工程量不大的,可清淤、凍曬;第二種是面積、工程量較大,把塘水放干后,在塘底開些溝溝埂埂,暗埂上種稗草、水花生等固淤,溝里種苦草、輪葉黑藻等沉水植物,以改善生態環境。
(2)稻田
搞好盤田養蟹,可使盤、蟹共濟互補,減少病蟲害,增加收益。為此,稻田養蟹的規劃建設多應參照前面所說的新塘建設實施。不同之點主要是邊、中溝開挖的時間和方法,一般地來說,在當年春節就把準備養蟹稻田的邊、中溝及邊堤挖建好,以便以及消毒、放養河蟹苗種。種稻前在稻區四周用無毒塑膜攔隔,稻田加水后種稻,待稻苗反青或長到20厘米以上高度時再拆除稻區四周攔隔薄膜,讓蟹進入稻田。
(3)大水面
這里所說的大水面主要是指湖、庫、河等水域。這種水面不好干涸清淤,只能清除過多的雜草,爛草,菱,藕,蒲等不利于蟹生長的水生植物和主要敵害生物,以減少病蟲敵害。
3、防逃設施不能傷害河蟹
水面小和較小的蟹區都應圍攔防逃;水面大的主要是進出水口要攔隔牢,其邊緣可不圍攔。所用的圍攔材料都應無毒和對蟹無磨損的。
4、消毒防病
面積較小的新建塘和改造后的老塘都要在基本放干水后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殘毒較少較輕的藥品消毒;面積大的水面可在放養河蟹苗種一個月前每畝用30-40公斤生石灰進行水體消毒。不論哪種水體都不能用孔雀石綠,五氯酚鈉等毒性較強殘毒滯留量過多和時間過長的藥物來消毒。
5、種好水草防蟹病
蟹區好的水草能凈化水質,增加溶氧和隱弊物,改善生態環境,提供部分餌料,減少敵害和同類殘殺機率,減少病害。對已有水草的蟹區要優化結構,調控覆蓋面積,使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占總水面的1/3以上;對沒有水草的蟹區,在清塘消毒后要及早栽種水草,深水區宜栽種苦草,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伊綠藻等沉水植物,淺水區宜栽種稗草,水花生等水草。遮陽光較多的植物,如藕、菱等不宜栽種。無數事實說明,凡是草多草好,水深面闊的蟹區,都很少發現蟹病流行。
(二)改革不利于健康養蟹的方式
從健康養蟹的角度來看,現行的養蟹方式問題較多,如現在有不少人在春節之后放養蟹種,這樣放不僅向的拉長了河蟹恢復生長的時間,而且使臨近脫殼的蟹易受傷,易生病;又如蟹種和商品蟹分兩地養殖,蟹種在捕運過程中易受傷,也易生病;再如一些人盲目追求高密度、高產量,加劇了水質污染,增加了互相殘殺和發病機率,還有前面談的“套養”制,更易于發病。因此,對養蟹制度要進行“四改四放”:即改春放為冬放;改種成異地養殖為同地放養;改仔、扣蟹種套養為分開放養;改高密度放種為適當稀放。
(三)生產和選擇無病健壯的河蟹苗種
苗種好是養好蟹的前提和基礎。要生產和選擇無病健壯的河蟹苗種,除了要求政府有關部門對苗種生產、流通加強管理外,苗種生產者和選購者都應從嚴要求,認真把住每個環節的關口。河蟹育苗場要生產無病健壯的河蟹苗(大眼幼體),就要應用無公害的藥品或中草藥對育苗池、親蟹養殖池、工具等進行嚴格消毒,從大水面選用無病健壯親蟹。在促產、胚胎發育和育苗過程中,不能盲目或過量用藥,特別是喹諾酮類之類的藥品應盡量少用。蟹苗出池要符合健康等質量要求。河蟹仔、扣蟹種培育者,在新建和改造好蟹池后,要科學消毒、種草,營造有益于蟹種健康生長的生態環境。在培育過程中,可應用微生態平衡的辦法,如施用光合細菌,保持浮游動植物的合理密度;次多量少地投喂生物餌料,懸浮微粒餌料和其適口營養高的餌料等等,來保護和培育好水質,以促進良懷循環,多產健康優質蟹種。河蟹苗種選用者,首先要考慮準備選用的苗種是否無病健壯和在生產過程中的用藥情況,如果苗種有病或在生產過程中有藥量過大,就不能選用。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海淡水污染嚴重地區的河蟹育苗場和近海地區老的蟹種場,河蟹苗種生病較多,選用時應慎重考慮,嚴格把關。
(四)搞好水質管理
這里談的主要是河蟹增養殖過程中的水質管理。搞好水質管理,營造好的水環境,河蟹就能健康地生長發育。增養殖過程中的水質管理,應有針對性。
1、針對水質存在的問題進行管理
前面談的水質污染越來越重,但就每個具體蟹區來講,污染的程度是不一樣的。因此,只能針對性地采取相應的措施。如池塘水中氨氮高,PH值低,要多施石灰,如外部水源足又好,則采取換水的辦法解決。對大水面,主要靠切斷污染源增強水體自凈能力來解決。如防止污水流入,調整養殖結構和密度,保護和增加水生植物等。
2、針對季節變化情況管理水質
露天養殖蟹種和商品蟹的健康狀況受季節變化影響較大。如調節水的深淺,每個季節應有差別,在長江中下游,一般春季為0.8-1.0米,夏季為1.2-1.5米,冬季為1.2米以上。
3、針對天氣變化狀況管理水質
在有良好水源的地方,在高溫悶熱天氣要及時換水,如水體缺氧嚴重,換水時應結合增氧進行。
4、針對河蟹不同生產階段的特點管理水質河蟹在育苗、育種、養成三個主要生產階段對水質指標的要求是不同的,應在測驗后,對照常規指標進行調控。
5、針對監測的情況管理水質
對養蟹水域要經常觀察和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如發現花白鰱浮頭,說明水體缺氧,應及時增氧;如測出水體鈣、鎂、磷量少或比例失調,河蟹蛻殼難,軟殼蟹多,應及時補充鈣、鎂、磷,調整鈣、鎂、磷比例,把水質硬度調為中低等(8-10德國度),全磷量50微克/升以上;如水體過肥,河蟹亂爬亂動,反映異常,具體原因一時查不沮,可施用微生態制劑。用此制劑,主要是利用有益菌種制劑,并使之形成優勢菌群來抑制致病微生物的種群數量、生長、繁殖和危害程度,并分解水中有害物,增加溶氧,改善水質。如施用光合細菌,硝化細菌,蛭弧菌,芽孢桿菌,雙歧桿菌,酵母菌等均能起到上述作用。
(五)加強營養,增強抗病能力
1、河蟹餌料種類雖很多,但總的要求蛋白含量應為35-46%,其它營養成份全面,并且新鮮適口,易于消化吸收,成本較低。
2、根據季節變化投餌喂。養商品蟹和蟹種的,春天在水溫達8°以上時就要開始投少量高營養餌料,以后逐漸增量,夏、秋高溫季節少投高蛋白餌料,多喂粗料;秋分之后再逐漸增加高蛋白高能量餌料,真正做到“中間粗,兩頭精”。
3、根據不同生長發育階段投餌,幼體階段過投單胞藻、輪蟲、鹵幼、魚糜、蛋羹、懸浮微粒餌料等為主;仔蟹階段以投魚糊、豬血、細豆餅、幼蟹顆粒料等為主;扣蟹階段以投小麥、麩皮、豆粕、瓜菜、螺砷肉等為主;成蟹階段以投螺蚌、小雜魚、玉米、黃豆、顆粒料等為主。
4、根據需要調節餌料的數量和營養成份,如上一次應少投一些,否則,則應多投一睦;如發現河蟹蛻殼難,軟殼蟹多,就應在餌料里增加鈣磷和脫殼素等物質。
5、河蟹的配合料應根據河蟹各個生長發育階段的營養需求來配制。為了提高餌料的抗病性,在餌料中應適當添加光合細菌、飼料酵母,各種酶制品等微生態制劑。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