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近年來隨著河蟹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食用河蟹已成為百姓水產品消費的常事。實際消費中發現有些河蟹味道異常,甚至發苦。從銷售情況看,規格大、品質高的河蟹往往容易出售,給養殖戶帶來較高的經濟效益。因此,如何提高池塘養蟹的品質和效益成為河蟹養殖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綜合養蟹技術上有"水、種、餌、密、混、輪、防、管"八字經,提高河蟹的品質和養殖效益是一個綜合性的養殖過程,加強這幾個方面的管理也同樣很重要,現將有關技術措施介紹如下。
一、放養前準備
1.嚴把蟹種關。良種是健康養殖的基礎,應選擇規格整齊、健康無病、體色正常的1齡蟹種,以長江蟹為好,規格大小以80~150只/千克為宜。另外,建議河蟹養殖戶積極與沿海育苗場家掛鉤,每年秋冬季節在當地嚴格挑選優質親本,送至掛鉤育苗場家,進行定點繁苗;春季從育苗場家購回健康蟹苗進行蟹種培育,從而確保河蟹的苗種質量。
2.池塘清淤消毒。河蟹養殖中,池塘的清淤消毒很重要。池塘要通過干塘清淤(底泥不超過15厘米)、冷凍、曝曬后,再用100~200千克/畝生石灰清塘。
3.種草投螺,創建生態環境。池底種植苦草、輪葉黑藻等,水面設置水花生、水浮蓮等水草,覆蓋率占池塘總面積的30%~50%。清明前后,蟹池畝投鮮活螺螄200~300千克。7月份后,蟹池視水質情況及存塘螺螄多少適當增補。這項措施是根據河蟹的生活習性而采取的一項生態養殖措施。
4.控制放養密度。不少養殖戶認為密度越大,產量越高。其實不是,密度過大會造成環境惡化,影響河蟹的生長。建議推行"稀、大、高"養殖模式,即稀疏放養密度,一般畝放扣蟹350~600只(具體視扣蟹規格而定),年底養成150克以上大規格成蟹40~50千克/畝,從而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
5.合理搭配放養。合理利用水體,搭配適量花白鰱或鱖魚,既能凈化水質,又能增加經濟效益。
二、養殖中管理
1.餌料管理。對動物性餌料保持新鮮度并沖洗消毒后投喂,禁投腐敗或質量難以把握的動物性餌料,如長期冰凍的海水小雜魚;植物性餌料如玉米、小麥等,進行熟化處理后投喂(可在熟化時添加少許食鹽,以增加餌料的適口性)。按照河蟹生長各階段的營養需求情況定期進行餌料調整,通常采取"中間青、兩頭精"的控制方法,早期蛋白含量高,中期以植物性料為主,后期以淀粉、糖類料如山芋、南瓜為主。餌料主要投放在離水邊15~20厘米的水草邊緣,不可投到水草中間,以免影響河蟹的攝食。
2.水質管理。據試驗,河蟹生長環境水質正常測定范圍為:pH值7.3~8.3,溶氧3.10~5.76毫克/升,氨氮0.15~0.2毫克/升,亞硝酸鹽0.03~0.05毫克/升,鎂離子13.61~16.04毫克/升,鈣離子40.88~57.72毫克/升。據有關試驗證明,河蟹對溶氧的要求比較高,池塘溶氧低于4.0毫克/升時,河蟹食欲明顯減退,低于3.5毫克/升時,幾乎停止攝食。因此,溶氧對河蟹生長影響很大,往往會被忽視,認為河蟹缺氧時會爬上岸,不會造成很大影響,其實河蟹已經處于病態了,會影響其生長。一方面,建議河蟹養殖使用增氧機,適時增加溶氧,可減輕池塘"氧債";另一方面,可使用增氧劑,"快速增氧靈"和"粒粒氧"效果都比較好。
3.蛻殼期管理。發現河蟹即將進入蛻殼期,可在投喂飼料時適當添加蛻殼素,促進河蟹蛻殼,讓大部分河蟹基本同步蛻殼。同時,增加動物性飼料的數量至總量的一半以上,給河蟹提供充足的、喜食的飼料,以免殘食軟殼蟹。蛻殼期間應當保持水位穩定,一般不換水。將投料區與蛻殼區盡可能分開,不在蛻殼區投喂飼料,以免影響河蟹蛻殼,保持水域有安靜的環境。同時,加強巡塘檢查。清晨巡塘如發現軟殼蟹,可以放入水桶中暫養1~2小時,待河蟹能自由爬動時放回原池。
4.防病一定要從寄生蟲病抓起。有的病原是無處不在的,如出血病的病原嗜水氣單胞菌。出血病暴發前往往伴隨著寄生蟲病,當時傳出的一個經驗就是硫酸銅或敵百蟲可以治療出血病,實際上是殺蟲劑治療好了寄生蟲病從而控制了出血病。再從病害發生的三要素看,應將寄生蟲病視為河蟹(或其它養殖對象)健康因素、環境因素已處于不良狀況的重要參考指標。此時水體中如存在病原,發病的機率無疑大增。因此,防病必須從寄生蟲病抓起,而寄生蟲病的早期診斷與防治就顯得尤為重要。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