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2005年,在駱馬湖水面進行網圍養蟹、套養鱖、鰱鳙魚試驗研究,取得較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現將試驗情況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條件
試驗在新沂市駱馬湖陸渡口養殖示范區進行,面積8公頃。駱馬湖位于江蘇省北部,總面積233.3平方公里,湖區天然餌料資源豐富,浮游植物數量111.17萬個幾;浮游動物數量383.44個/L;底棲生物以黃蜆、環棱螺、田螺等為優勢種群,數量達395個/平方米;湖區水生維管束植物主要是馬來眼子菜、輪葉黑藻等,生物量高達2850g/平方米。水質良好符合NY5001-2001標準,光照充足,水溫適宜。
1.2網圍設施建設
采用雙層網圍,兩層網間隔2m。將裁剪好的網片用繩子綁縛在樁上,上下左右拉成平面,網底部用石籠固定壓人底泥20cm,網上部高出水面1m以上,頂部再裝上"T"型的網片,網的上邊設有30~50cm垂直向下的塑料薄膜做成的網檐,并與網貼緊。
1.3苗種來源及放養
魚、蟹種由新沂市水產養殖場提供。放養120只/kg的"扣蟹"6000只/公頃和3000只/kg仔蟹9000只/公頃;放養500g/尾的鳙魚750尾;放養7~9cm當年早繁鱖魚夏花600尾。蟹種用密網袋盛放,魚種用塑料袋盛放并充氧。
1.4種草投螺
網圍牛間先圍一小塊暫養區(約占總面積的5%左右),將蟹種放入,其它地區栽種伊樂藻、輪葉黑藻、蒿草等,并保護湖泊中原有的水生植物,蟹種強化飼養1個月左右,待水草茂盛后拆除。"清明"前投放鮮活螺螄4500kg/公頃。
1.5飼料投喂
河蟹生長期每d或隔1d投喂1次鮮小雜魚塊、蚌肉拌和豆粕制成的餌料,日投喂量占網中蟹重量的3%~5%,并視網圍中天然餌料生物量,適時補充水草、螺螄,以滿足河蟹的攝食要求。鱖魚主要攝食網圍內和從網目中進入的小野雜魚,不專門投喂餌料。
1.6日常管理
養殖期間堅持每d巡查網圍設施,防止河蟹從破損處或底綱下逃跑,7~8月汛期尤為重要。定期清除網圍四周的浪渣,以使水流暢通并防網圍倒塌。
1.7病害控制
蟹種用25mL/立方米福爾馬林浸浴30min、魚種用3.5%食鹽水浸浴10min后放養;養殖后期,每隔20d左右,分別用15g/立方米生石灰和0.8g/立方米漂白粉進行水體消毒;水蛇、水老鼠、水鳥等敵害采取誘捉、獵捕等方式予以驅趕或殺滅。
1.8捕撈
河蟹從11月初開始用地籠、網籪捕撈。鱖魚、鳙魚、鰱魚用絲網、網籪張捕大部分后,最后用電力捕魚器捕盡。
2試驗結果
2.1產量
收獲河蟹5687.6kg,回捕率50.5%,平均規格100.56g/只;鱖魚1965/12kg,成活率89%,平均規格552g/尾;鳙魚13110kg,成活率95%,平均規格2300g/尾;鰱魚5022kg,成活率90%,平均規格1550g/尾。
2.2產值
總產值323012.88元,其中:河蟹單價30.01元/kg,產值197190元;鱖魚單價24元/kg,產值47162.88元;鳙魚單價30.01元/kg,產值78660元。
2.3成本
總成本150000元,其中:苗種55600元;承包費18000元;飼料34500元;折舊13800元;藥物6900元;工資12000元;其它9200元。
2.4效益
純收入173012.88元,每公頃純收入21626.61元,投入產出比1∶2.15。
3小結與討論
在網圍養蟹水面中套放鱖魚和鳙魚,其效果比較理想,這一模式的理論依據是:湖泊屬開放式養殖方式,網圍中的餐條、麥穗魚、草蝦等與蟹爭食、爭氧、爭空間,放養適量的鱖魚苗種,將這些野雜魚吃掉,野雜魚減少了,浮游動物的數量大幅度增加,為以浮游動物為食的鳙魚提供了充足的天然餌料,個體相應增大,產量提高,從而達到生態平衡,是湖泊利用較佳的養殖模式,值得推廣應用。
在網圍養蟹水面中套養鱖魚,在苗種放養上要注意3點:一是規格要適宜,過小容易在網眼中逃逸;二是密度要適當,根據網圍中野雜魚蝦的數量確定放養量;三是運輸要謹慎,因鱖魚不耐缺氧,所以運輸密度要適宜、時間要短。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