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蕪湖縣地處水鄉,實有養殖面積11萬畝,是安徽省漁業重點縣之一,近年來,由于高速公路建設和圩堤達標工程等建設使全縣池塘養蟹面積達1萬余畝,筆者隨機抽樣調查了30戶池塘養蟹戶,有近1/3養蟹戶由于缺乏養殖技術,加上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河蟹大量死亡,出現虧損。
分析其主要原因有以下4種情況:
1.蟹池缺氧:河蟹喜歡生活在水質清爽、溶氧充足且有一定微流水的環境中,由于一般養蟹池較淺,大多數為0.8~1米,塘中實際貯水量不足,水質又很不穩定,而投喂動物性餌料品種雜、數量大,河蟹吃剩的殘餌及排泄物在水中分解發酵,消耗大量氧氣,特別是盛夏,天氣炎熱,就會造成大量河蟹死亡。
2.水質污染:河蟹對水質污染有較強的敏感性,水源受到農田排放農藥污染后,造成河蟹中毒死亡。
3.互相殘殺:河蟹在食物不足的情況下,會發生互相殘殺現象,特別是軟殼蟹、受傷蟹及個體弱的蟹最易被同伴爭食而死。
4.疾病死亡:因平時防治措施不力,造成蟹塘內病菌(毒)大量繁殖,河蟹顫抖病是造成我縣河蟹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針對上述情況,在池塘內為盡量避免河蟹死亡,應采取以下措施:
1.沖水(換水):養蟹池要經常調節水質,保持水質清新,盛夏季節應每隔1~2天早晚各換水一次,最好是邊灌邊排,同時要注意河蟹的活動情況。發現河蟹爬出水面,這表明池水中嚴重缺氧,應立即灌注新水。
2.治病:發現病蟹時,可向池中潑灑水體消毒靈或菌毒威,濃度分別為0.2~0.3克/立方米、0.2~0.4克/立方米,并用快康、病毒克星等1%~2%拌料投喂藥餌,5天為一療程。
一旦河蟹表現為站立不穩,行動遲緩無力,翻身困難,步足前2節赤紅等癥狀,就可以診斷為河蟹顫抖病,根據有關資料介紹,河蟹顫抖病主要是因兩種細胞質病毒的協同作用而引發的一種疾病,即呼腸孤病毒狀病毒和彈狀病毒狀病毒(RLV-RhvA)。該病4~10月份為流行期,7~8月為高峰期,剛開始每天死亡數只,但很快蔓延至每天數百只,死蟹多數較肥壯,規格較大。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河蟹顫抖病的有關情況。
1.顫抖病的發病原因
(1)池塘老化,清塘消毒不徹底。池塘每年應清淤,特別是上一年發病的塘口更需清淤。一些塘口只注重表面藥物消毒,而忽略了本質問題“清淤”。另外有些養殖塘口的消毒方法不正確。如用生石灰消毒,實際生石灰早已風化,或用塊灰干投,一塊有,一塊無,撒投不均勻,消毒不徹底,有的老洞穴中的帶菌殘蟹不能徹底清除。
(2)缺乏河蟹必需的營養。目前很多養殖戶常用的餌料是小麥、玉米、小雜魚、螺螄等,很少用配合飼料。只注重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忽視了維生素的添加。由于缺乏維生素,養出來的河蟹過肥,肝組織常因負荷過重發生變性甚至壞死,造成了體質下降,對病原的易感性增加。
(3)水環境差。我縣很多集中養蟹的地區,水源缺乏,水源通過成片的蟹塘放出又重新加注,從而造成了“二次污染”、甚至多次污染的態勢。
(4)氣候的影響。由于持續高溫干旱天氣,直接影響了水體的水質,從而誘發了該病的發生。
(5)蟹種攜帶病原體。由于從外地購進的蟹種雜亂,很多蟹種本身就帶有病原,再加上同池蟹種規格、種源不一,為該病的發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6)藥物使用不規范。一些養殖戶對河蟹病缺乏準確的診斷,出現病害就濫用藥物,使蟹體內產生耐藥性,一旦發生顫抖病,使用藥物效果就欠佳了。在預防上,過量地使用了生石灰,有的水體pH值過高,從而嚴重影響了河蟹的生長。
2.防治方法
(1)改善水體環境。設獨立的進排水設施,坡度保持在(2~3)∶1。消毒與清淤同步進行,種草養蟹模擬生態環境。
(2)加強飼養管理。要選購來源清楚的幼蟹種,防止從疫區購種,提高餌料質量,加強水質管理。
(3)科學用藥。在用藥過程中,生石灰要用塊灰,適量使用,避免盲目性。根據本地情況,5月份就要進行一次徹底預防,使用方法:首先殺滅一次纖毛蟲,再潑灑一次二氧化氯,6、7、8三個月高峰期用內服治療顫抖病的藥物,連用5~7天。治療期間:需用二氧化氯或溴制劑連潑三次,同時內服治療顫抖病的藥物,連用7天為一個療程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