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河蟹學名中華絨螯蟹,俗稱螃蟹,是我國特有的名特優水產品,自河蟹人工育苗成功以后,我國的河蟹產量快速上升,從1991年的年產8000余噸增加到2004年的50萬噸,為農業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作出了貢獻。
1河蟹生產現狀
1.1河蟹業已形成規模化養殖
河蟹生產從最初的資源放流型養殖到目前的集約化高密度精養,從分散型向地域集約化發展,除黑龍江、青海、西藏等少數地域發展緩慢外,南到福建、廣東,北至遼寧、山東、河北等地都有河蟹的養殖,已形成了以太湖、洞庭湖、洪澤湖、鄱陽湖、巢湖、陽澄湖等大中湖泊為基地,遼河、長江、閩江為產業帶的區域集約化規模化養殖格局。江蘇省2003年河蟹養殖面積320萬畝,產量24萬噸,產值達84億元,遼寧省養蟹面積146萬畝,僅盤山縣養殖面積就達47萬畝。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地規模化養殖的發展速度也很快。
1.2河蟹生態養殖已成共識
漁業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水產品品質的好壞,改善和保護漁業環境是河蟹安全生產和提高河蟹品質的基礎,各地漁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都十分重視營造綠色生態環境,積極提倡種草養殖,仿野生養殖等多種科學養殖模式,加大對河蟹養殖水域環境的保護力度,組織和實施無公害標準化養殖,為廣大消費者提供放心滿意的綠色產品。江蘇省十大湖泊及各養殖基地都推行種植水草、放養螺蜆的生態養殖法,大幅提升了河蟹的品質和產量,幾年來已培育出國家認定的無公害優質河蟹品牌105個。
1.3發揮資源優勢,做強河蟹產業
河蟹是在淡水中生長、海水中繁殖的水生動物,長期以來多在沿海省市進行養殖生產。現在隨著人工育苗和育種技術的成熟,河蟹苗種產區以其資源優勢及成熟的養殖技術向具有湖泊資源的地區延伸,促成了我國河蟹產區的擴大和產量的大幅提高。如上海市以崇明島優質蟹種與島外豐富的湖泊資源聯手,形成島內培育蟹種,島外養大蟹的模式,使島外養蟹面積擴展至150余萬畝。浙江省紹興漁民王家棟利用自身的經濟實力,遠赴新疆,斥資2000萬元承包60萬畝水面進行養蟹生產。蘇州市陽澄湖漁民利用成熟的養蟹技術到初養區進行技術投資,幫助新區提高產量和品質,在全國范圍內已形成了強強聯手、優勢互補開發河蟹養殖業的格局。
1.4企業參與和專業協會的建立,促進了蟹業的發展
目前在很多河蟹產區已形成了企業公司加農戶的飼養管理模式,拓展了商品蟹的養殖規模和銷售渠道。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經濟行為的調控主要是依靠行業內部的自律,隨著蟹業的發展,各大產區近年來相應籌建了河蟹專業協會,上至中國漁業協會河蟹分會,下至各產地的河蟹專業協會。協會的建立為進一步提高整個行業的組織化程度,促進河蟹品質的提高,加快河蟹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及產區漁業環境的保護,維護蟹農和消費者的權益等作出了一定的貢獻。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自2002年籌建以來,在有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下,通過對無序發展網圍養蟹面積的整治,使湖區網圍超負荷養蟹及湖區水質惡化狀況得到了徹底改善,加大推進中華絨螯蟹無公害基地建設力度,積極指導養殖戶按無公害標準化要求進行生態健康型養殖,制定了一整套生產優質陽澄湖大閘蟹的操作程序,并積極探索防偽統一商標和名蟹推介,進一步提升了陽澄湖河蟹在國內外市場上的知名度。
2蟹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養殖技術的成熟及各地養殖面積的擴展,河蟹產量上升的勢頭非常迅猛,2004年全年產量已達50萬噸,至年底各大產區還有大量商品蟹未能及時銷售而囤養著,成為滯銷產品,嚴重影響了蟹農的經濟效益及蟹業的發展。為此在蟹業發展中必須正視以下幾點:
2.1蟹市場狹窄,銷售區域性明顯
據海關統計,多年來年出口銷售量都在1200噸左右,只占現有河蟹產量的2.5‰~3‰,年出口量香港400噸,臺灣400噸,日本200噸,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約200噸左右,并且在出口的高峰期9~11月,日銷量也只有7~8噸的貨量。由此可見,河蟹的銷售市場主要在國內,內銷地域也只以沿海地區及大中城市為主,中西部地區食蟹人群較少,無法形成規模市場。并隨著各地河蟹生產的發展,不少產地的河蟹以低價方式向沿海城鎮云集,嚴重沖擊了沿海優質河蟹的銷售,甚至假冒當地優質河蟹沖擊市場,對消費者購買沿海產區優質名蟹造成負面影響。據不完全統計,單江蘇省目前各類名蟹庫存達2~3萬噸之多,產品供大于求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2.2河蟹食用時期短
由于河蟹的生活史和生命周期特殊,造成河蟹與其它水產品在食用時間上的差異,形成了俗話所說的:“菊花黃,蟹肉壯,蟹至冬,影無蹤”的河蟹生長及食用規律,在這季節河蟹已至性腺成熟,致使河蟹鮮而肥,甘而膩,肉白似玉,油黃似金,達到色、香、味之三極,形成了在9~11月份集中上市的特征,再加之河蟹不像其他水產品可冷凍或冷凍儲存反季節銷售,而只能是活體銷售,使銷售渠道本來不是十分暢通的市場很難保證其應有的價格和銷售量。
2.3河蟹種質不純,劣質河蟹充斥市場
由于我國河蟹生產法制不健全,造成了生產上的急功近利,無序經營,使一些育苗育種單位在河蟹親本的選擇、育苗過程中缺乏統一的標準,導致中華絨螯蟹的種質退化十分明顯,加上不科學的飼養管理措施,造成了大量小規格劣質商品蟹充斥市場,目前在市場上150~250g的優質蟹數量僅占20%~25%,小于150g的小規格河蟹仍占市場的多數。有的河蟹盡管個體較大,也較肥,但由于水質環境、飼養管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蟹的品質還是不佳,口感不鮮。
2.4優質名蟹受沖擊突出
當前河蟹產品在旺銷季節已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不少河蟹養殖新區采用掠奪式的方式,廉價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進行河蟹養殖,再以低成本優勢沖擊名蟹產區的蟹業發展,甚至有的在利益驅動下,以低價大量購進外地河蟹,通過各種手段假冒當地優質名蟹進行銷售,對消費者購買優質名蟹造成了負面影響,嚴重制約了優質名蟹的正常銷售和聲譽,有的地方河蟹銷售出現了誰是著名品牌價位高、銷路廣,就冒用誰的品牌,導致李鬼橫行的局面。以年產1200噸的中國名蟹-陽澄湖清水大閘蟹為例,雖然通過近年來連續不斷的打假,但還有不少不法經營者以非陽澄湖蟹冒充陽澄湖大閘蟹在國內外市場招搖上市,嚴重損害了陽澄湖清水大閘蟹的名譽。
3河蟹業可持續發展思路
當前河蟹養殖的經驗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如何使我國的河蟹產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們認為有必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3.1控制河蟹養殖規模,防止盲目發展
由于河蟹養殖業在全國發展迅猛,產量快速提高,加之食用期短,食蟹人群狹窄,河蟹產品已供大于求。建議各級漁業主管部門及有關組織應根據河蟹的生態特征,結合本地區的地理位置,飼養水域狀況,餌料基礎及養殖環境能否滿足河蟹的正常生長等通盤考慮河蟹產業。對現有的養殖水域圍繞營造和改善水域生態平衡,合理調控其養殖規模;對超負荷養殖水域進行調整和整頓;對在不宜河蟹生長的高寒、高溫、生長期短暫地區、水庫和湖泊深水區及城市周邊有污水流入區投資發展河蟹業的,要加以控制,千萬不能盲目發展,以免造成投資者的經濟損失。
3.2從大養蟹向養大蟹、養好蟹轉化
目前河蟹市場150g以上的大蟹數量雖逐年增加,但150g以下的小規格河蟹仍然占據河蟹市場70%以上的份額。以至上市高峰期小規格河蟹價格過低,對市場價格的沖擊很大,影響了我國優質河蟹在國內外市場上應有的價位。一些知名品牌河蟹受到假冒偽劣河蟹的沖擊,對消費者的購買心理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小規格劣質河蟹已成為我國河蟹業的主要隱患,為克服這一隱患,提升我國河蟹在國內外市場的知名度,必須從選擇良好的養殖水域和優質蟹種著手,積極推廣種植水草,投放螺螄等生物修復措施,采用稀養、套養、輪養和確保餌料質量等健康科學養蟹新技術,加大無公害基地建設力度,建立標準化河蟹養殖體系,使我國的養蟹業從大養蟹向養大蟹、養好蟹,提升河蟹的品質方向發展。
3.3大力開拓國內外河蟹市場
當前河蟹供大于求,在某些地區已成為滯銷產品,為克服這一矛盾,必須對現有的河蟹市場進行正確定位,各產地必須大力開拓國內外市場,建立穩定的供銷渠道。可采用生產者與酒店餐飲等大宗消費直接對接的主攻方略,甩開中介及批發市場,形成自己的銷售網絡;經銷商可采用公司加農戶的形式,創立自己的商品品牌,向市場推介;以產區品牌挑頭,眾多企業產品進行整合,赴國內外進行推介招商洽談,開拓河蟹產品的銷售渠道。
3.4積極開發深加工技術
我國河蟹產品有80%以上是集中在第四季度上市,并采用活體的銷售方式,這種傳統的生產、銷售與消費方式制約了生產的發展,也很難適應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要求。河蟹產品必須走產品深加工的路子,最大限度地提高產品的工藝含量、技術含量,像其他水產品那樣,將只能活體銷售提升至鮮銷、冷凍儲存后銷售及研制成各種類型的小包裝河蟹熟制品。只有這樣,才能從季節性銷售走向全年銷售,讓人們全年都能吃上可口的美味佳肴,河蟹市場才有可能告別大起大落,保證河蟹市場的穩定和河蟹業的可持續發展。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