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近兩年來,開挖低洼地從事河蟹養殖的農戶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但普遍存在新挖蟹池第一年養殖效益差,相當一部分養殖戶嚴重虧損,其中甚至不乏一些養殖經驗豐富的老養殖戶。筆者經過跟蹤調查,發現今年新挖蟹塘主要存在以下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幫助廣大養殖戶提高養殖效益。
一、新挖蟹塘存在問題
1.農藥殘留嚴重新挖蟹池在開挖前一般用于種植水稻或棉花作物,種植中大量施用農藥,農藥會通過一系列的物理、生物等作用殘留在土壤里。在雨水的沖刷和浸泡下,殘留的農藥會從土壤內釋放出來,導致河蟹等養殖動物中毒死亡。從河蟹死亡的速度和數量看,分急性和慢性中毒兩種情況,在急性中毒中一般一場大雨過后,雨水將田板上殘留的大量農藥沖刷至環形溝中,水中的農藥濃度急劇升高,達到甚至超過河蟹對該藥物的致死濃度,出現急性中毒大量死亡,短時間內蟹池內河蟹等養殖動物基本死絕;在慢性中毒中,殘留的農藥從土壤中逐漸釋放出來,雖未達到河蟹等的致死濃度,但已慢性中毒,影響生理機能,隨著毒素因子在體內的增加,河蟹因發生功能障礙逐漸死亡,最后回捕率較低,一般不超過40%;未死亡的河蟹待到上市后,發現規格小、活力差,市場不認可,只能折價銷售,養殖效益可想而知。這是新挖蟹池第一年養殖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2.養殖設施不配套低洼地的農業基礎設施一般是按照種植業要求建設的,開挖成蟹池后養殖戶沒能力對此進行大規模改造,有些養殖戶雖然做了一些改造,但還是不符合水產養殖業的要求,不能滿足生產需要。養殖設施不配套主要表現:一是進排水渠不單獨分開且窄、淺,易致使疾病在不同的塘口迅速傳播和影響進排水速度,增加水質調控難度;二是電力設施不配套,用水高峰期電壓嚴重不足,無法及時地進排水,增加養殖風險,這是新挖蟹池第一年養殖效益低下的另一重要原因。
3.底質清瘦青苔滋生新開挖蟹池底質清瘦,土壤缺乏各種營養元素,春季水溫較低,肥水難度大,透明度高,大量滋生青苔,同時滋生的青苔大量吸收水體營養,使得水質清瘦,進而制約水草的生長,加上春季水位低,水體難以穩定,易引起河蟹產生應激反應,出現死亡,這是新挖蟹池第一年養殖效益低下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解決措施
1.針對新開挖低洼地農藥殘留,一般在10月底前應將蟹池開挖好后,清除各類雜草,加水至最高水位,用生石灰按200千克/畝的量浸泡5~7天后,放干水,曝曬7~10天,再按上述方法往復2~3次,直至用扣蟹和蝦試水不發生異常后才可放苗。此方法效果明顯,今年新開挖的蟹池按照此法操作后,未有因農藥殘留出現大量死蟹的事例。
2.針對新開挖低洼地養殖設施不配套,一般盡可能將進排水渠分開,并對進排水渠清淤、除草、加深,增加水流量,提高進排水速度,降低因進排水不暢和疾病傳播引發的養殖風險:同時每個塘口應配備柴油機和抽水泵,防止因電壓不足而發生養殖意外。
3.針對新開蟹池底質清瘦滋生青苔,一般施基肥,基肥用經發酵腐熟后的有機肥按70~75千克/畝施用,而后追肥時應使用化肥,應遵循少量多次原則,同時注意氮磷比平衡,防止水體缺磷,水肥不起來;或是干脆施生物肥,雖成本較高,但肥水效果明顯。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