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每年清明節前后,廣東地區的水溫一般可達22℃~25℃,適宜于鱉種的開春放養。對于購買外場鱉種的養殖場來說,不同的運輸方法將會對鱉種轉塘后的成活率起到不同的影響。
一、材料與方法
案例1.養殖戶吳某,2004年5月8日運輸規格為50g/只左右的幼鱉1萬只和規格為100g/只左右的幼鱉4萬只,當日晴天,氣溫23℃~25℃,運輸方法是將幼鱉用廣東地區常用的魚花桶(圓形,體積約為0.05立方米)裝載,每桶800只,小型農用貨車運輸,每車運載7桶,平均每車凈重550kg左右,運輸距離為12km,幼鱉在裝載及運輸過程中沒有經過任何消毒處理,幼鱉下塘后的放養密度為2000只/畝。
案例2.養殖戶黃某,2005年4月10日運輸規格為50g/只左右的幼鱉1萬只、規格為100g/只左右的幼鱉5萬只和規格為150g/只左右的幼鱉3萬只,分4天進行,皆為晴天,氣溫22℃~24℃,運輸距離60km左右,運輸方法是將幼鱉分規格裝入長80cm、寬60cm長方形的塑料網袋中,每袋裝50g/只左右的幼鱉200只、100g/只左右的幼鱉100只、150g/只左右的幼鱉70只,然后將裝有幼鱉的網袋放入長60cm、寬42cm、高18cm的四周及底部都帶孔的塑料籃中,籃與籃能層層扣,每籃幼鱉重量約10kg,運輸工具為帶棚的中型貨車,每天運輸1車,平均每車凈重3500kg,幼鱉在裝籃上車前及卸載下塘過程中沒有經過任何消毒處理,幼鱉下塘后的放養密度為2000只/畝。
案例3.養殖戶黃某(同案例2,第二次運輸),2005年5月15日運輸規格為100g/只左右的幼鱉1.5萬只和規格為150g/只左右的幼鱉1.5萬只,天氣晨雨午晴,氣溫26℃~28℃,運輸距離40km,運輸方法與第一次大致相同,不同之處是賣方于5月12日和13日連續2天在幼鱉飼料中加入含有穿心蓮、黃苓、土茯苓、甘草等多味純中草藥粉及Vc等維生素進行拌餌投喂,且于5月14日停喂1天,5月15日早晨天亮開始起捕,在每個裝有幼鱉的塑料網袋中加入切碎了的香蕉葉及葉莖1kg左右,每袋凈重量為11kg左右,然后將混有香蕉葉、葉莖和幼鱉的塑料網袋放入50ppm聚維酮碘溶液中藥浴5分鐘,裝籃上車,一次運完,幼鱉下塘后的放養密度為2000只/畝。
二、結果
1.養殖戶吳某運輸的5萬只幼鱉在下塘后第3天開始出現死亡現象;7天~8天后出現了大量死亡,最多1天死亡達700余只,時間持續了近2個月。從幼鱉下塘后第3天開始,連續7天為一個療程,多療程地使用與上述案例3中的成份和用量相同的中草藥、維生素及氟苯尼考等抗菌素進行拌餌投喂,并進行多次的水體消毒,效果不佳,累計死亡數量接近2.5萬只,成活率50%左右。
2.養殖戶黃某(第一次)運輸的9萬只幼鱉在下塘后第3天開始出現死亡,7天~8天后達到死亡高峰,最多1天死亡近900只,第9天死魚數量開始減少,時間持續了近半個月。從幼鱉下塘后第3天開始,連續10天使用與上述案例3中的成份和用量相同的中草藥及維生素進行拌餌投喂,并進行多次的水體消毒,收到了較好的效果,于4月27日停止死魚,此次累計死亡9100只,成活率89.9%。
3.養殖戶黃某(第二次)運輸的3萬只幼鱉在下塘后第3天出現零星死亡,第7天死亡的數量上升到20只左右,第8天死亡數量開始逐漸減少,至第12天停止死亡,時間持續12天,期間從5月18日開始,連續7天使用與上述案例3中的成份和用量相同的中草藥及維生素進行拌餌投喂,并進行1次水體消毒,累計死魚數量較少,總計約60余只,成活率達99.8%。
三、分析與總結
1.從上述三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案例1中運輸距離最短,每車次的運輸幼鱉數量最少,但幼鱉轉塘后的死亡時間是最長的,幼鱉轉塘后的成活率也是最低的,僅為50%左右,究其原因,是因為該案例中的運輸方法過于簡單粗糙,由于幼鱉是用魚花桶裝載,800只幼鱉堆積在大半個魚花桶里,鱉體之間相互擠壓、撕咬和掙扎,加之魚花桶底部還會帶有少量水分,使得底部的幼鱉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幼鱉產生了嚴重的應激反應和機械損傷,從而導致了長時間的大量死亡。筆者5月15日(即轉塘1星期后)受邀前往診治,經施用中草藥、多種維生素及氟苯尼考等抗菌素進行拌餌投喂并結合水體消毒,效果都不甚理想,直到轉塘2個月后死亡現象才得以停止。
2.案例2的運輸方法比案例1的科學合理,每個塑料籃中裝載的幼鱉數量控制在70只~100只,大大減少了幼鱉之間的相互擠壓和抓爬,并能保證幼鱉呼吸基本暢通,盡管本案例中的運輸距離、每車次運載的鱉種數量都比案例1高幾倍,但由于鱉種的運輸環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善,大大減輕幼鱉應激反應的發生,因此幼鱉轉塘后無論是死亡的數量還是死亡時間都比案例1大為降低和縮短。在幼鱉轉塘后第3天開始連續10天用上述中草藥及維生素拌餌投喂,結合水體消毒等措施進行病害防治,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案例3的運輸方法與案例2的幾近相同,并在案例2的基礎上對運輸作了一些改進,一是將案例2中用于幼鱉轉塘后治療的藥物提前在幼鱉起捕前連續投喂2天,并于起捕前停食1天,目的就是運用中草藥來增強幼鱉抗應激反應的能力和抗感染能力;二是在裝入幼鱉的網袋中加入切碎的香蕉葉及葉莖,并經50ppm聚維酮碘溶液中藥浴5分鐘后裝籃,目的就是利用這些香蕉葉及葉莖減少幼鱉間的相互摩擦,減少感染,同時又可以給幼鱉提供暫時隱蔽的場所,減輕了環境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幼鱉的應激反應;三是浸泡藥物后的香蕉葉及葉莖上黏附了大量的高濃度藥液,這些藥液在運輸過程中起到了對幼鱉全過程的消毒作用,大大減少感染的機會。實踐證明,通過這些改進措施,幼鱉轉塘后的成活率在案例2的基礎又有了大幅度提高,效果十分顯著。
4.綜合上述三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在幼鱉轉塘運輸過程中,不同的運輸方法對幼鱉轉塘后成活率高低的影響非常大。鱉是一種容易產生應激反應的動物,影響幼鱉轉塘后成活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就是在運輸轉塘過程中鱉產生應激反應的程度以及機械損傷的程度。幼鱉抗應激反應的能力越強,產生應激反應就越小,轉塘后的成活率就越高。嚴重的應激反應還會誘發鱉腮腺炎、白底板等一系列疾病,引起更大的傷亡。因此,要提高幼鱉轉塘后的成活率,就必須設法在運輸轉塘前后通過一系列技術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幼鱉的應激反應和機械損傷,使幼鱉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適應新的生活環境。
5.通過上述案例的實踐,我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措施來提高幼鱉運輸轉塘的成活率:①運輸前2天~3天在幼鱉的飼料中連續添加上述案例的中草藥和Vc等維生素拌餌投喂;②起捕前一天停食1天;③當天起捕的幼鱉一次性運輸完畢,并盡量縮短幼鱉起捕至下塘的時間;④嚴格控制單位體積的運輸密度,采用案例2和案例3中網袋加塑料籃的裝載方法比較合理、實用;⑤幼鱉之間加入適量的碎香蕉葉等隱蔽物且一起藥浴后裝籃;⑥幼鱉到達目的地后用塘水淋水3~5次,讓幼鱉逐漸適應新的水溫環境;⑦下塘后的第3天開始用上述案例的中草藥和Vc等維生素連續拌餌投喂5天~7天,并結合水體消毒。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