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白斑病又稱為毛霉病、白霉病,是一種寄生性真菌病,嚴重危害稚鱉、幼鱉,傳染快、死亡率高,在我國南北各個鱉養殖區都有發生。
病原:毛霉菌屬的一種霉菌。
流行情況:白斑病一年四季均可流行,但以早春4―6月稚鱉、幼鱉越冬蘇醒后和晚秋9―10月越冬前最為嚴重;流行水溫是15―35℃,當水溫在25℃以上最易發生;流行區域遍及我國南北,尤以湖南、湖北、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北京、上海等省市最為嚴重。
危害對象:1、馴養開食后20―60天的稚鱉發病率最高,體長10厘米以上的幼鱉則極少有因該病而造成死亡者;2、經過長途運輸或者由于捕撈、放養等操作過程造成表皮受傷的稚鱉、幼鱉發病率最高。
流行特點:1、該真菌在流水池中能迅速繁殖蔓延。2、室內氣溫低、水溫變化大的室內加溫養殖池該病極易發生,且不容易控制。3、使用抗菌素,能加速此病流行。
癥狀與病變:患病初期,在鱉的裙邊、背腹甲有零星的小白點,不易發覺,此后白點逐漸增多,并擴大到四肢、尾部和頸部,越來越多的白點連成一片,最后形成一塊塊的白斑,表皮壞死、崩解、剝離。患病的稚鱉、幼鱉食欲減退,煩躁不安或在水中獨自狂游,或癱軟地匍匐在池邊與食臺上,對外界驚嚇則無任何反應力。病鱉體力極弱,腹部朝天后,無法再翻轉過來,最后消瘦死亡。當霉菌寄生到咽喉后,即使數量很少也會影響稚鱉、幼鱉的呼吸而立即死亡。該病傳染極快,如果不采取積極的防治措施,感染率可達60%以上。
診斷:1、可在病鱉的背、腹甲、裙邊、四肢、脖頸等處發現1毫米左右的白點或大小不等的白云狀的斑塊。白斑是一層薄薄的白膜,極易剝落。
2、將病鱉浸入水中,可見到背甲或裙邊有一個個小白點或白斑狀病變,十分明顯。
3、鏡檢時可見分支狀菌絲體,該菌絲體有無數橫隔,這是與水霉菌絲體的最大區別。
預防:1、在放養之前用生石灰對池壁、池底及食臺徹底消毒,殺死病原體。
2、在捕撈、運輸、放養及其他操作中應仔細小心,避免使鱉體受傷;同時最好用消毒藥物浸洗鱉體,避免發生繼發性感染。
3、為稚鱉創造良好的曬背場所,溫室養鱉更加不能忽視。
4、保持池水具有一定的肥度,使其呈嫩綠色;避免流水養鱉,使池水中的保持一定細菌濃度,可抑制毛霉菌的生長。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