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區:安徽|北京|重慶|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黑龍江
地區:江蘇|江西|遼寧|寧夏|青海|山東|山西|陜西|上海|四川|天津|西藏|新疆|云南|內蒙古
84農業網 時間:2018-03-14 作者:佚名 來源:網絡整理
隨著養鱉業的不斷發展,人工養殖密度的不斷增大以及恒溫集約化養殖的推廣,引發鱉病的因素日趨增多,給養殖專業戶帶來了諸多的困難和經濟損失,下面介紹鱉的幾種常見病的病因及防治技術。
一、出血病
由病毒和點狀產氣單胞菌引起,可看到病鱉腹甲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背甲出現糜爛狀增生物,嚴重時可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用呋喃唑酮按1.5克/立方米全池潑灑,并口服磺胺類藥物、抗生素等。
二、腐皮病
由點狀產氣單胞菌感染引起,病鱉先是體表呈灰白理色的塊狀病灶,尤以頸部、四肢、尾部及裙邊較多,以后逐步蔓延,皮膚糜爛,形成潰瘍,嚴重時頸部肌肉和骨骼外露,停食,并在食臺上停留不下水,最后因衰竭死亡。
防治方法:保持水色,及時分養,防止撕咬;每隔10~15天用2~3克/立方米漂白粉潑灑1次;隔離病鱉,用3%食鹽水浸泡病鱉15分鐘;用10克/立方米的磺胺藥物或抗菌素溶液浸洗病鱉48小時;每公斤鱉用15~20萬國際單位的抗生素進行腹腔注射;鱉池用5克/立方米的呋喃唑酮潑灑,并用0.3%氟呱酸拌料連喂5天。
三、白斑病
由毛霉菌感染引起,病鱉的頸部四肢、裙邊有綠豆大小的白點,以后漸擴張成白斑,致使表皮壞死,崩解,造成細菌并發感染血液死亡。
防治方法:用500克/立方米食鹽加500克/立方米小蘇打合劑全池潑灑;并將病鱉用10克/立方米漂白粉浸泡1~2小時,然后用10克/立方米孔雀石綠浸洗15分鐘,切不可用抗菌素類藥物防治。
四、癤瘡病
由點狀產氣單胞菌點狀亞種感染引起。感染初期,鱉的頸部、背部裙邊、四肢基部出現白色的小癤瘡,后來逐漸增大,向外突起,癤瘡擠破有淺黃色膿汁流出,氣味腥臭。
防治方法:更換池水,調節水質,用5克/立方米呋喃唑酮全池潑灑;將病鱉用100克/立方米呋喃唑酮浸泡30分鐘或用0.2%利凡諾溶液浸洗15分鐘,然后抹干鱉體的水涂上紅霉素軟膏(待干后再放入池中);并投喂飼料量的0.3%四環素或土霉素藥餌,4天為1個療程,連喂2~3個療程。
五、穿孔病
由點狀產氣單胞菌感染引起。病鱉的體表出現黃豆大小的癤瘡,以后逐漸增大,向外突出,擠壓流出豆渣一樣的內容物,當內容物流出后出現圓洞狀病灶。
防治方法:加強水質和飼料的管理,用40克/立方米土霉素粉全池潑灑,先將病鱉用3%的食鹽水浸洗15分鐘,然后用10克/立方米慶大霉素藥浴30小時,抹干鱉體的水涂紅霉素軟膏(待干后再放入池中),投喂飼料量的0.5%氟呱酸或0.3%氯霉素加0.3%呋喃唑酮藥餌,3~5天減半為1個療程,連喂2~3個療程。
六、累枝蟲病
又稱鐘形蟲病,由原生動物累枝蟲、聚縮蟲、獨縮蟲等寄生而引起。使鱉的頸部、四肢、背腹甲等處出現一團團棉花狀的白毛,嚴重時引起潰爛,導致死亡。
防治方法:用1克/立方米漂白粉全池潑灑,用2.5%食鹽水浸洗病鱉10~20分鐘,連續使用2天,或用7克/立方米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浸洗病鱉20~30分鐘。
七、紅脖子病
由產氣單胞桿菌引起,病鱉的腹部出現紅色斑點,脖子腫脹,伸出后不能縮回,嚴重時全身紅腫,眼睛混濁發白而失明,不久死亡。
防治方法:更換池水,用40克/立方米土霉粉全池潑灑;用慶大霉素或卡那霉素每公斤鱉注射20萬國際單位,連續注射5~6天;投喂鱉體重0.02%的土霉素或金霉素,第2~6天藥量減半,連喂2個療程。
84農業網免責聲明:本站部分文章系轉載自網絡,如有侵犯,請聯系我們刪除。另: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站無任何關系,請網友自行判斷信息的真實性。84農業網本著服務三農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84農業網所有文章都不代表真理,僅作為參考。